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绵阳:学习贯彻《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 多维发力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创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绵阳市立足红色资源禀赋,通过“征集史料强根基、创新传播增活力、深挖资源拓覆盖、共建平台促共享”四大举措,构建起“史料活化—传播破圈—教育浸润—资源共享”的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立体化矩阵,为党史学习教育注入新动能。

  广征博采,夯实红色文化根基

  聚焦《条例》中“加强党史资料征集保护”要求,实施红色史料抢救性挖掘工程。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成立市、县两级红色资源征集专班,走访红色文化传播者、三线建设亲历者、抗美援朝老兵等50余人次,收集口述史料80万字。联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档案馆、党校、在绵高校和红色纪念场馆整理革命历史资料2万余卷,数字化修复三线建设、“两弹一星”和抗美援朝手稿等珍贵文献2000余件。建立“部门+社会”协同机制,征集绵阳重要党史人物、事件的书信、照片、实物等史料近千余件,编纂绵阳党史系列资料丛书12部,构建起覆盖百年党史的“红色基因库”。

  数智赋能,焕活红色传播形态

  紧扣新时代传播规律,打造“沉浸式+互动化”宣教场景。市委党史研究室推出绵阳党史系列短视频40部,其中《四川马克思主义宣传鼓动家——袁诗荛》被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评为“知史爱史 学史力行——全国党史和文献部门短视频展播”活动短片类“好作品”、《中国共产党绵阳历史(10集)》荣获省委组织部纪录片类一等奖、《有一些名字》荣获省委党史研究室短视频三等奖。创新开展红色故事宣讲,引入情景剧《锅凸岭战斗》、音诗画《未听完的〈命运交响曲〉》,通过角色扮演、声光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感悟红色文化精神,实现红色文化从“静态展览”向“动态体验”转变。梓潼建成四川两弹城博物馆,以及众多航天科技类展陈和沉浸式体验项目,参观人员通过各种展览展陈、造型逼真的模型、详实的文史资料等,深入了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科学家们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

  全域联动,延伸红色教育半径

  以《条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为导向,构建“1+N”红色文化教育网络。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王右木纪念园、江油红军文物陈列馆、梓潼“两弹城”、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等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推出“红军长征”“三线建设”“抗震救灾”“科技报国”等红色研学路线,组织党员干部、青少年开展“重走三线路”“寻访长征足迹”等主题活动。实施“红色文化进万家”工程,在社区、农村打造党史“七进”宣传教育阵地,开展“庭院党课”百余场次;针对青少年群体推出“小小红色讲解员”培育计划,组织校园红色戏剧展演60余场,覆盖师生12万人。创新政企合作模式,开展党史进企业,在九洲集团等企业建设“红色工匠”教育基地,开设“三线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合课程,将红色文化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深度融合,培养技能人才1200余名。

  融媒互通,构建红色资源共享圈

  整合全市媒体资源打造“红色传播联盟”,建立“红色文化共同传播”机制。市委党史研究室与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开发“党史云展馆”,上传红色场馆VR全景视频,实现“指尖学党史”。依托“史志绵阳”融媒体矩阵,开设“党史学习教育”专栏,围绕学《条例》,发布微党课、图解党史等作品百余件,实现市县媒体平台同步推送。建设“绵阳红色文化数字馆”,归集电子书、影像资料等数字资源1.2TB,向高校、党校等单位开放共享。结合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在5个试点村打造红色文化展陈,将党史宣讲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讲授“红色微党课”,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共享,构建红色资源共享圈。

  (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四川党史文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