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内江隆昌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331”工作法助推党史学习教育提质增效

  《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内江隆昌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认真贯彻落实《条例》,坚持深耕本土红色资源,不断创新党史学习教育形式、丰富教育载体,通过打造“红色阵地”、讲好“红色故事”、建强“红色队伍”,进一步引导全市干部群众感悟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深挖本土资源,打造三种“红色阵地”

  一是打造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利用丰富红色遗址资源,在隆昌建成省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纪念馆,内江市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山川机械厂工业旧址群、隆昌市供销合作社展览馆,组织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新招录公务员等前往参观学习,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二是打造历史展览馆。在隆昌市委党校内打造中共隆昌历史展览馆,以隆昌本土党史故事和革命人物先进事迹为主要内容,借助图片、实物等形式,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虚实结合、有效互动的学习体验环境,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提供常态化教育基地。三是打造党史学习教育活动阵地。制作郭世杰、柴金良等隆昌英烈展板13块,在社区、学校、广场、公园等地开展专题宣传,营造浓烈的党史学习教育氛围。

  搭建多元载体,三模式讲好“红色故事”

  一是情景体验模式。以本地红色历史为蓝本,编排实景舞台剧。演员们在历史发生地进行表演,配合真实的场景布置和音效,让观众近距离观看革命故事的演绎。如隆昌本土舞台剧《牌坊街的秘密》《如梦南关道》,生动展现了隆昌过去与现在,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二是数字传播模式。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热门新媒体平台,制作发布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短视频。如微纪录片《在朝鲜的日子—记隆昌籍抗美援朝老兵》,在多个官方平台展播,点击量已达168万余人次。三是教育融入模式。将红色文化纳入学校校本课程,组织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教材《我爱我的家隆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红色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涵。组织学生走进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历史展览馆等地,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在实地参观、亲身体验中,近距离接触红色文化,增强对革命历史的感性认识。

  筑牢基础支撑,建强一支“红色队伍”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整合党校、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工作者、退休老干部、老同志、老专家以及红色讲解员等资源,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红色故事宣讲队伍。这些人员具备深厚的党史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讲解生动、感召力强,深受干部群众及青少年的欢迎和好评,进一步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内江隆昌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责任编辑:四川党史文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