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青神县党史和县志编纂中心在全省党史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的发言

锚定三向发力 强力推进党史“七进”工作

·青神县党史和县志编纂中心

  近年来,青神县党史和县志编纂中心始终恪守“党史姓党”根本原则,深入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以党史“七进”工作为抓手,构建“内容供给—平台支撑—实践深化”三维体系,推进党史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深挖红色资源,打造立体化宣教体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青神县党史和县志编纂中心多角度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让党史“七进”内容从不同维度展现生动。


  (一)立体化教材编研。编印《红色西山武装起义》《三线建设在青神》《青神县红色故事集》等“七进”教材9部,供党员、干部学习,构建“党史+专题+故事”教材体系。《青神革命斗争史》成为全县各中小学校必修乡土教材。《青神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在全市印发。

  (二)精品化影像创造。创新“微党课+纪录片+情景剧”传播形态,制作《一封家书的故事》《青神三线工业故事》等31部党史视频。《眉山革命的摇篮——精进学校》获全市微党课十佳,《薪火相传 精神永续》作为眉山市党课在全市公开播放,引发社会共鸣。

  (三)特色化课程开发。建立“革命烽火—建设历程—改革实践”课程链,打造了《红色西山:青神革命的烽火岁月》《党领导下青神的经济建设历程》等14堂精品课程。党史负责人开展的缅怀学习毛慈影专题党史课获市委书记等市级领导现场观摩时充分肯定。

  二、搭建多维平台,形成全域覆盖传播矩阵

  “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青神县搭建党史“七进”平台,沉稳布局、精细规划,稳步拓展红色文化传播版图。


  党史“七进”进校园,为小学生讲述党史故事。

  (一)高标准阵地建设。打造“1+7+N”教育网络,建成红色西山革命教育基地、青神发展馆等7个党史“七进”阵地。县农业农村局、县税务局等20个部门、6 个村、2个社区、2个学校和3个企业成为党史“七进”联系点,实现“15分钟红色教育圈”全域覆盖。

  (二)全媒体矩阵传播。利用青神各类网站开设党史学习专栏,发布党史资讯,推出“老区印记”等专栏。多篇党史内容在“学习强国”等平台刊登。与央视、省级媒体合作,推出专题报道20余篇,实现“县级创作、省级推广、全国传播”三级跳。

  (三)跨区域辐射联动。建立“基地+高校+社区”合作机制,近年来吸引省级部门、市委读书班等1200多批次、近20万党员到青开展活动。清华大学、四川农大等高校师生9批次近200人,全省5万余名中小学生先后到党史阵地参观。追寻烈士足迹,到夹江、自贡等地跨市宣讲7次,推动青神经验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形成示范效应。

  三、创新实践载体,推动红色基因融入基层肌理

  “守其初心,始终不变”。青神县坚守红色传承初心,强力推进党史“七进”工作,重点从关键领域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青神县中小学生到党史阵地学习红色西山历史。

  (一)进机关,示范引领强根基。县委书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亲自讲授党史课,县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积极响应,组建党史宣讲团,进入党群机关、政府部门开展宣讲500余场次,全县推开“千名支部书记讲党史,万名党员学党史”。同时,编排大型舞台剧《面向党旗永生》,在县内集中巡演,实现机关党员干部教育覆盖率100%。

  (二)进村社,红色文化润民心。为使红色文化融入群众生活,将何光辉等革命烈士的故事改编为方言评书,到西龙镇光辉村、高台镇百家池村等开展活动50余场。编排川剧《毛姑就义》等剧目,到青竹街道、汉阳场镇社区巡回演出上百场,让党史教育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场景。

  (三)进学校,培根铸魂育新人。实施“红星向党”育苗工程,县委书记召集全县思政教师、师生代表开展党史专题讲授。每年向成艺大学、青神中学等学校赠送上千册党史书籍。走进职业中学、学道街小等学校讲述革命小烈士方友生、精进学校的故事。每年组织全县中小学生到党史阵地参加为期一周的集中党史教育,培育“小小讲解员”队伍120人,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辐射效应。

  (四)进企业,凝心聚力促发展。开展“党史赋能企业”行动,县委印发文件举办讲党史比赛,经层层选拔,选出十大金牌讲解员,讲解员走进斑布纸业、德恩精工等企业赠送书籍千余册并开展党史宣讲。还组织丹甫、彩虹制药等企业代表开展打卡“红色地标”、观看红色电影等活动,推动“红色动能”转化为企业生产力。

责任编辑:四川党史文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