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雅安市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践行大党史工作格局 构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新机制
雅安市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积极践行大党史工作新格局,借助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契机,与县级相关单位联动配合,创新构建“普查全域化、保护制度化、利用活态化、协作体系化”模式,推动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高质量发展。
全域普查“四维覆盖”,精准绘制红色图谱
实施“四个历史时期”全覆盖普查,系统梳理红色资源128处,其中红军长征遗址89处,涵盖红四方面军总司令部旧址、青龙场战役遗址等核心资源。创新“一址一档”数字化管理,建立县域红色资源数据库,收录超1000份红军标语、题壁诗等文物影像,精准标注14处重要濒危遗址保护等级,推荐“四普”文物清单。普查成果转化为《芦山红色资源名录》《红色文物地图》,实现资源分布“一图可视”、历史脉络“一线贯通”。
制度护航“责任到人”,破解保护管理难题
创新“三级责任人”机制,县级层面出台《红色资源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乡镇主体责任、部门联动职责,村级设立138个红色资源保护公益性岗位“红色管家”,负责重要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维护,对非国有遗址实行“户长制”管理。创新“文物保险”制度,为乐以琴故居等18处重点文物投保。2024年开展红色专项巡查89次,整改隐患6处,投入300万元完成红四方面军旧址防风化工程。建立“保护不力”黑名单,确保责任压实在“最后一米”。
活态传承“红旅融合”,激活资源时代价值
打造“红色+”融合品牌,推出“长征记忆”“抗震丰碑”等5条研学线路,在龙门古镇建设“红军村”实景体验区,复原筹粮扩红场景,游客可参与“背粮过雪山”沉浸式剧情体验。培育非遗文创IP,省级传承人创作《红军来了》根雕系列作品,年销售额超百万元。开发“云上红馆”数字平台,利用AR技术还原红军标语创作过程,短视频《林峡红军石刻》全网播放量超26万人次。创新“红色资源收益反哺”机制,将旅游收入的10%用于遗址维护,形成保护利用良性循环。
协同联动“多元共治”,凝聚保护最大合力
建立“1+15+N”协作体系,县委牵头成立红色资源保护联席会议,涵盖宣传、文旅、住建等15个部门,统筹高校研究团队、非遗传人、志愿者组织及群众自治团体等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主导+专业支撑+全民共护”的多元化保护格局。引入红后影视等社会团队成立“红色智库”,完成《红军在芦山》等研究成果12项。发动200余名群众组建“红色护卫队”,常态化开展遗址保洁、讲解服务。通过跨部门协作、跨领域联动、跨群体参与,实现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从“单兵作战”到“集团作战”的升级。
(雅安市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