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广汉市委办公室在全省党史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的发言
深耕改革研究 赋能地方发展
·广汉市委办公室
德阳广汉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长期以来,在省市两级党史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广汉市紧扣“存史、资政、育人”使命,持续聚焦农村改革历史研究,传承改革开放精神,积极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广汉农村改革历史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
一、主动作为,筑牢专题研究根基
广泛搜集档案文献资料,组织人员前往省档案馆、省图书馆、广汉市档案馆等地查阅大量资料,翻阅每年上百份县委常委会记录,收录省委、温江地委、广汉县委的各级文件、报告、领导讲话等近百份,为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历史依据。
遍访亲历者抢救性征集口述资料,先后访谈岳忠、常光南、叶文志、李明英、张祖泽等亲历广汉农村改革的各级领导和群众30余人,形成口述实录20余篇,这些老同志大多年事已高,部分已离世,这些口述资料从不同角度再现了改革的生动场景。
整合各方力量开展研究,依托人大、政协、农委等各条战线收集史料,同时与社科联、党校、高校等合作,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广汉农村改革专题资料选编》得到广泛好评,《广汉农村综合体制改革》荣获四川省第十七次党史学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邓小平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四川农村改革》被省市刊物刊载。
省市县三级合力推动成果权威定性,省委党史研究室领导专家多次深入广汉金鱼、向阳等地调研座谈,指导《广汉农村综合体制改革》编入《四川改革开放实录》系列,重新考证的向阳摘牌史实被载入中央《改革开放实录》第一辑及《中国共产党历史一百年》;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积极对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三卷编写组桑东华老师亲临指导。
在各方协同努力下,2024年底,广汉金鱼率先试行“包产到组”联产计酬责任制、向阳率先进行人民公社体制改革这两项创举,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获得权威认可,为后续深化研究宣传筑牢了根基。
二、资政育人,助力地方改革发展
为上级党委部门提供参考资料,向广汉市委领导集体赠阅《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撰写的资政报告《广汉市推动农村改革始终走在前列》等得到市委领导肯定批示。
这是位于广汉市金鱼镇上岺村的广汉市土地改革陈列馆。
创新宣教形式提升影响力,制作《历史的抉择》《向阳而生》多部反映农村改革的视频,其中《敢为天下先》在“精神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四川印记”短视频展播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二等奖,原广汉县委书记叶文志在展播现场与观众分享向阳往事;此外,与部门合作,将改革开放历史纳入干部培训、党员教育、学生研学内容。
打造特色党史场馆,带动产业振兴新业态,借鉴早期土地承包经验盘活集体资产,打造向阳农村综合体制改革陈列馆、广汉市土地改革陈列馆等地方特色展馆,每年开展上百次现场教学,与文旅部门推出精品红色线路,带动发展特色研学等新业态,使得向阳镇向兴社区、金鱼镇上岺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加30万余元,激励群众传承敢为人先、创先争优的改革开放精神,全力以赴抓改革发展,广汉现已上榜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百强县。
三、凝聚合力,推动研究提质升级
设立党史工作新机构,为了进一步加强研究力量,借助去年6月的机构改革契机,在省、市党史部门大力关心支持下,广汉市正式成立党史研究中心(地方志编纂中心),核定10名事业编制,通过公开招考和校招引进6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等专业硕士研究生。
广汉市党史研究中心(地方志编纂中心)组织广汉中学学生参观广汉党史展馆。
提升队伍专业素养,积极组织新晋工作人员参加省、市党史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内容涵盖党史理论学习、党史三卷编纂、党史“七进”工作、党史信息工作等。
压紧压实工作任务,与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中心博士团队成立广汉农村改革联合课题组,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依托市委办“书香机关”新媒体平台,鼓励年轻同志制作讲授微党课。
多方合作融入大党史工作格局,在省市指导下与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兄弟市县对接,学习先进经验,与安徽滁州凤阳县就农村改革源起展开深入交流和资料共享,并以大事记、执政实录编纂为载体与全市各镇街各部门形成联动,为党史四卷研究编纂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