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甘孜州委党史研究室在全省党史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的发言

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团结力量

以党史研究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甘孜州委党史研究室

  近年来,甘孜州委党史研究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民族地区实际,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党史浸润人心、以阵地凝聚共识、以队伍夯实根基,推动党史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同频共振。

  一、以史鉴今,以系统性党史编撰夯实共同体历史认同

  深挖党史资源,彰显本土特质。积极开展党史资料抢救工作,围绕十八军进藏途经甘孜、甘孜州民主改革等独有的党史资源,编撰出版《红军长征在甘孜》《甘孜平叛记忆》《甘孜藏族自治州民主改革》《进军·筑路——十八军在甘孜》等党史专著。依托泸定桥、十八军窑洞群、朱德与格达活佛纪念馆等红色遗址及纪念场馆,提炼“藏汉一家亲”“军民鱼水情”“牦牛运输队”等主题,实现党史教育与民族文化“双向共鸣”。


  立足地方需求,打造特色教材。针对民族地区语言文化差异,组织编撰《甘孜红色故事汇》《甘孜党史纪事口袋书(藏汉双语版)》等党史教育读本,指导州藏研所编撰出版《长征印迹——甘孜州佛教寺院僧人红色事迹选编》,收录红军长征在甘孜、十八军进藏等本土红色故事,覆盖农牧民、学生、僧侣等群体,不断加强国家通用语言学习交流,抓好思想浸润引导。

  强化审读审查,把准导向引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开展意识形态动态评估,积极做好涉党史重大题材作品内容的审读把关,坚决纠治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全力支持甘孜州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段)和全域博物馆之州建设,指导康定金汤镇、泸定杵泥村、道孚团结村、炉霍交纳村等地开展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工作,参与开发“红色文创”体验项目,主动在党史题材作品审读审看、党史故事深挖梳理等方面加强供给,不断深化党史工作指导和业务协同。

  二、以史育人,以立体化宣传教育铸牢共同体思想根基

  以文化人,传播红色精神。积极探索将民族传统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用来表达和展示红色文化,联合炉霍县郎卡杰唐卡非遗传承人合作完成《镌刻在唐卡中的红色记忆》国家级非遗项目,将红军长征在炉霍等党史事件绘制成唐卡作品,先后在成都、北京巡回展览,以艺术之美传递信仰之光。围绕红军长征、十八军进藏、改革开放、新时代乡村振兴等题材,积极参与指导州歌舞团创作《长征长征》情景歌舞剧,该剧作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内容走进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实现红色题材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


  甘孜州委党史研究室干部在结对帮扶村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

  以人为本,丰富红色文化宣教形式。线上推出“鉴往知来”“中共甘孜简史”“党史小课堂”等专栏,制作《红色甘孜》《七十年七十记》系列党史专题片,通过“咔哒时间”调频广播发布藏汉双语宣讲作品,运用流动红色课堂,加强正向引导。线下坚持以“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三个意识”教育等活动,深入开展“五史”宣传教育,推动爱国爱教知行合一。举办甘孜州红色记忆图片展,与州委老干部局合作建成“雪域不会忘记康定和平解放暨南下干部入康纪念雕像墙”,形成多维度的宣教氛围。

  以阵地为基,厚植爱国情怀。建成全州党史学习教育阵地10个,“七进”点位12个,对口帮扶道孚县中古村修建村史馆。严格落实联僧入寺入户机制,做实做细联系寺庙道孚县各它寺联谊帮扶工作。参与指导稻城县雄登寺、理塘县向阳寺、丹巴县雍忠佐钦岭寺等寺内红色陈列馆建设,探索培养一批青年僧侣为红色宣讲员,不断夯实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根基。

  三、强基固本,以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共同体实践支撑

  深化合作交流,壮大研究力量。积极推进党史专家库运作机制,加强与史志文化部门、高校等部门交流合作,切实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深化党史研究。


  召开州级史志文化部门联席协作会,专题审议《十八军在甘孜口述史》。

  锻造宣讲队伍,传递时代强音。按照“政治强、懂双语、接地气”标准,从州内离退休老干部、十八军老战士、藏民团亲历者及后代中遴选组成70余人的红色宣讲员队伍,深入偏远牧区、边远寺庙,用“乡音土话”讲透政策、讲活党史。

  织密联络网络,凝聚工作合力。聚力完善和落实党史联络员制度。从各县(市)、州直各部门明确1名熟悉本辖区、本单位历史和业务工作的同志担任党史工作联络员,形成一支80余人的地方党史工作联络员队伍,从事党史基础资料征集工作,在壮大力量“为我所用”、破解基层专职人才缺乏困境的同时培养一批党史党建干部,确保党史教育“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责任编辑:四川党史文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