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在全省党史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的发言

精研党史谱华章  凝心铸魂建新功

·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绵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党史研究领域深扎稳打、精耕细作,以水滴石穿的恒心和众人拾柴的合力,圆满完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重点课题《从三线重镇到中国(绵阳)科技城》。这一成果不仅赢得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盛赞,斩获绵阳市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更化身精品课程、短视频、简明读本等多元形态产品,蹚出一条极具辨识度的绵阳党史事业发展新路径,为服务国省战略大局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厚植根基,深挖专题富矿

  绵阳,因三线建设而兴的城市,从夯实国防军工与现代工业的坚实基础,到军转民科技兴市的大胆探索,再到党中央作出建设绵阳科技城的宏伟擘画,每一步都镌刻着独特印记。我们始终紧扣这条主线,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先后推出《三线建设在四川(绵阳卷)》《绵阳军转民科技兴市》《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等党史著作,采集海量资料,发表近百篇研究文章,并于2017年举办“从三线建设到军民融合”专家论坛,成果集结成册,留存于史。这些前期积累,犹如一块块基石,稳稳托起《从三线重镇到中国(绵阳)科技城》这一专题巨著,为后续研究筑牢根基。


  2022年6月,课题被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批准为重点项目。历经一年多攻坚,2023年8月报送36万字结题稿。2024年6月顺利结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在结题通知书中高度评价“项目成果全面梳理了绵阳从三线建设到中国科技城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反映了绵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开展三线建设、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进行三线调整改造和军转民科技兴市,再到新时代建设中国科技城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绵阳所走出的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及其创新经验。”“填补了有关研究的空白。”

  二、匠心雕琢,锻造精品华章

  (一)高位引领,锚定方向。中央、省、市领导高度重视课题工作,为课题研究指明方向。2023年3月,课题组赴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专题汇报,受到热忱指导与肯定。同年4月,课题研究“六个一”经验被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党史和文献工作简讯(2023年第3期)》刊载,成为全国范例,为课题推进注入强大动力。省委党史研究室和绵阳市委领导多次听取汇报、作出指示、提出要求,为课题把脉定向、有力推进提供坚强保障。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重点课题《从三线建设到中国(绵阳)科技城》评审会在绵阳市委党校召开。

  (二)科学铺陈,高效推进。组建7人精锐工作组,室主要负责人挂帅,围绕打造精品力作召开专题会16次,全市党史系统骨干封闭改稿会3次,室机关全员审读3次,外出考察调研3次。课题组直击研究难题难点堵点,细化分工、责任到人,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课题高效推进。

  (三)专家护航,精准雕琢。中国社科院下派挂职绵阳的7位专家型领导专题研讨课题2次,邀请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专家全程指导,聘请省委党史研究室专家担任总顾问,把关课题质量。更有地方专家、高校专家和一线干部组成评审团,从专业视角精雕细琢,从现实情况夯实根基,课题质量逐层蜕变、课题成果向好向强。

  (四)广纳良言,众智汇聚。召开资料征集工作会两次,向80余家单位征集1000余万字图文影像,海量查阅文献资料。通过座谈交流、书面征询、调研走访,点对点、面对面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反复打磨完善。由国、省、市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一致认为课题站位高、立场正、资料丰、价值大、学术精,应予高质量结题,凝聚各方智慧的结晶终成精品。

  三、多元转化,擦亮党史品牌

  该课题全面深度梳理绵阳从三线建设到中国科技城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脉络,总结成绩经验,为市委提供了资政参考。同时,全力推动成果转化,开发精品课程,室主要负责人带头授课十余场次,千余人次聆听,达到了输出红色营养、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良好效果;制作《使命铸辉煌》短视频,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绵阳奋斗历程、辉煌成就,助力绵阳高质量发展。目前,出版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推进。


  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韩贵钧受邀为市委党校专题培训班学员作《从三线重镇到中国(绵阳)科技城》专题讲座。

责任编辑:四川党史文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