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创新开展“短视频里说党史 讲述红色好故事”融媒体节目展播
为提高党史宣传教育质效,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顺应传播格局变革和媒体融合趋势,系统谋划,创新开展“短视频里说党史 讲述红色好故事”融媒体节目展播,推出100余部融媒体作品,多角度、立体化、生动化讲好成都党史故事。在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的“精神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四川印记”短视频展播评选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相关区(市)县作品分获三等奖、优秀奖和网络人气奖。此外,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荣获组织奖。
加大成果转化,纵览百年风华
一是深化成都党史史料研究。在广征博搜史料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系列专题研究,形成《中国共产党成都百年简史》《成都革命历史人物传(精选)》《成都“芙蓉联线”红色点位图文集》等编研成果,为短视频制作提供丰富的内容供给。二是深挖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根植成都丰富的红色资源,以党的发展历程为主线,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成都印记”为主题,聚焦成都重大党史事件和重要党史人物背后的精神力量,形成《车耀先:以“谦”“俭”“劳”为立身之本》等研究文章,为短视频作品注入“灵魂”。三是用心用情打磨文本与视频。遵循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主题提炼到脚本编写,从素材选择到后期剪辑,从画面呈现到配乐选择,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力求短视频做到结构合理、逻辑严密、史料准确、摄制精良。先后推出《播火者王右木》《抗战 成都在行动》《胡修道:以一敌百 上甘岭上建奇功》等20余部短视频,用事实说服人、用情怀感染人、用道理影响人。
丰富表现形式,活化党史成果“富矿”
一是多角度讲述,增强认同感。视频镜头里,亲历者亲述被岁月尘封的历史细节、党史专家和高校教师深度解读、党史工作者深入阐释、档案管理人员呈现档案、节目主持人串珠成线,多方协力、“抽丝剥茧”式地揭开历史“面纱”,让党史故事更加可亲可敬可信。二是多场景展现,增强代入感。通过一份份珍贵史料的展示、一段段革命故事的情景再现、一件件尘封档案的解密、一个个革命遗址的实地探访,以“微情景+小故事+短叙事”方式再现历史时空,构建共情场域,推动党史故事、党史人物从文字走向音像,从平面转为立体,从历史走近生活。三是多手法运用,增强感染力。融合原创红色歌曲《追逐信仰之光》,以主持人独白、艺术家绘画、青少年诵读等手法提高短视频的观赏性,让党史故事更有活力、让党的历史更有温度,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构建大党史格局,横贯党史宣传
一是资源共享,凝聚党史宣传强大合力。建立“优势互补、合力攻关、协同发展”的工作机制,与相关单位和区(市)县党史部门共享党史资料和研究成果,共同挖掘利用红色资源,例如,与青羊区共同推出《黎明前“十二桥惨案”》,与邛崃市共同推出《红军在成都》等。二是主体联动,从“独角戏”转为“大合唱”。围绕缅怀革命英烈、重温成都解放等主题,协同市退役军人局、地志办、档案馆、文联、广播电视台等部门推出短视频20余部;指导区(市)县创作体现地域红色资源的短视频60余部,例如,锦江区推出《我与李劼人》,彭州市推出《抗争——1927风雷激荡的李一氓》。三是平台共用,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有机结合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平台优势,实现“屏”“网”相通的多渠道传播。推出的短视频先后在CCTV-7、成都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在川观新闻、神鸟知讯、看度等省市县主流媒体和重点网络平台同步推出,“学习强国”、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黄城根下”以及“你好成都”“成都党史”等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陆续转载。据不完全统计,短视频播放量达1000余万次,观众纷纷转发跟评,推动党史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
(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