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李捷
[内容提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使命的提出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两项紧密联系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大理论创断和实践创新成果。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起源看,它是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应运而生的;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看,它是随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的;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作用看,它是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指南。从未来发展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客和理论创新增长点,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我创断着力点。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新使命 文化主体性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应运而生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0月7—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作出部署。这是两件紧密联系的大事,标志着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应运而生。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现在,经历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实施为起点,到1978年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告一段落。就中国式现代化来说,这一时期的突出主题可以概括为“工业化”三个字。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突出解决了中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瓶颈性障碍,实现了国家工业体系从无到有的转变,实现了国民经济体系从以农业立国向工业立国的转变。
第二阶段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以2010年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大国为终点。就中国式现代化来说,这一时期的突出主题可以概括为“改革开放+科学技术”。在这一阶段,邓小平振聋发聩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还指出“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迅速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我们既然承认了这两个前提,那末,我们要在短短的二十多年中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大发展我们的生产力,当然就不能不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大力发扬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革命积极性”。在中国式现代化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又及时作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决策,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步伐、从顺应经济全球化大潮到引领这一潮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2012年10月党的十八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入第三阶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已由高速度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圆满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彻底消灭了绝对贫困,踏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表明,在这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已经将文化文明问题摆到了和科学技术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到了科学技术与文化文明必须两手同时抓、两手都要硬的关键时刻。正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使命应运而生,成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及时雨”“定盘星”。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在党的十八大后已经拉开帷幕。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提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2015年2月28日,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他还首次提出文化自信,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将文化自信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为“四个自信”,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十四个坚持”的重要内容之一,把文化创新视为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同等重要的创新领域,将“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指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方针。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即“九个坚持”这“九个坚持”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概括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明确“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首次概括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首次概括提出“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论断。
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进一步系统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提出并阐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明确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强调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强调要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坚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指出这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中国共产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特别是在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习近平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的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深刻分析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七个着力”的要求。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把它作为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习近平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设立烈士纪念日,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动学习大国建设,推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等活动,有力彰显了党心民心、国威军威,在全社会唱响了主旋律,弘扬了正能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有习近平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这一时期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取得的最大标志性成果就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
二、全面完整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
正如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所指出的,习近平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全面完整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首先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在上述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这个重要指示第一次集中系统地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要紧密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来完整把握。
(一)“两个结合”是精髓
“两个结合”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规律,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从根本方向和根本方法上解决了如何将马克思主义魂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相互融合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开辟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强国道路过程中,始终有一个要处理好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历史同样证明,中国实践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教条主义不行,思想保守僵化不行,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永无止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具有一体两面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既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要在这一过程中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既是使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过程,也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就前者来说,“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就后者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始终坚持和推进“第一个结合”,高度重视和强调“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在大力推进“第二个结合”中诞生的,“两个结合”成为贯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
(二)新的文化使命是总任务
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提出并突出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基调。
这个主基调,既是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性质地位决定的,也是由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决定的。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他重申并明确了新时代的文化新使命:“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一是由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已经到了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建设、高度重视中华现代文明建设的时候。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二是由于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势必会提出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问题。
正因如此,习近平特别提出了文化主体性问题:“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新时代我们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他指明了通过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一步保持文化主体性的重大意义:“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三)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是基本前提
文化自信,是党、国家、民族的立足点;开放包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胸怀世界、海纳百川的宏大格局和磅礴气度;守正创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三者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现代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特别是对于近代以来经历过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东方古国来说,文化自信更为重要。坚持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必然结果。“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坚持文化自信,还有另一层重要意义,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能够自觉抵制西方文明观。在后者看来,只有西方文明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基础上的现代文明,它最终要取代其他文明。西方文明观混淆了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各国文明发展究竟是多元还是一元的?它实际上是要用所谓一元取代多元。二是各国文明究竟是平等的还是有所谓的优劣之分?产生于农耕文明时代的古老文明能否随着现代化进程跨入现代文明?它实际上是要将西方文明凌驾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明之上,在所谓效仿西方的过程中消除其他民族独立发展、独立生存的文明根基,从而达到永远称霸世界的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简单地延续中华历史文化的母版,更不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同样,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一定能够在此基础上建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开放包容,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禀赋,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正是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法国及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优秀思想成果。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这种开放包容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使其理论之树常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禀赋,得益于中华民族的包容多样的文明观,我们始终认为不同文明之间没有优劣之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这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底气所在。
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的统一。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开放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既离不开守正(坚持),也离不开创新(发展)。正是在守正创新中,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正如习近平所说:“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四)“七个着力”是根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一是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要强起来,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强起来,班子要强起来。各级宣传部门领导同志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治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是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三是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作为中国人,我们拥有独特的精神世界,拥有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四是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坚持党性,新闻舆论工作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和指向;坚持人民性,新闻舆论工作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五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六是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七是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五)实现总任务的基本路径
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总任务,习近平在重要指示里指明了基本路径:“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这一论述要求凝聚和提升三种力量、发挥好文化文明的三种作用。
在这三种力量中,一是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和文明,归根到底是人民创造的。能否激发起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文化强国建设和现代文明建设的关键。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力量。“人心齐,泰山移”。能否凝聚起这种力量,关键看有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这个共同思想基础,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光荣传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注重塑造国家形象,形成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文化文明的三种作用是: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它们相互联系、相得益彰,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六)指导作用和当代价值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和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它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应运而生,必将随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
三、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指南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理论创新增长点,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创新着力点。
造就什么样的中华文明的问题,在五四运动时期就提出来了。但那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被禁锢在腐朽的封建主义外壳之中,不完成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就谈不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况且当时人们在反对封建礼教的同时,还存在着对中华传统文化一概否定的偏差,因此不可能为这个问题找到正确出路。
直到延安时期,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这个问题才得以较好地解决。毛泽东在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重申了五四运动提出的课题:“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我们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但是这种新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文化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毛泽东回溯了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总结了从五四运动以来“文化革命的统一战线”发展的四个时期的成就和经验,响亮地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使得五四运动以来既已提出却长期不得其解的课题——中华文化向何处去、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终于有了科学的答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新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明确。1986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首次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入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两段重要论述阐明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怎样发展而来的、在新时代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问题。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解决如何认识中华文明的问题。习近平在2023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系统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特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解决好路径问题。“两个结合”就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解决好魂脉和根脉的关系问题。习近平强调:“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对于如何处理好魂脉同根脉的关系,习近平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坚持魂脉来说,“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另一方面,从坚持根脉来说,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5000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
这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关系,最终结果是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
(作者:李捷,中国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卓越访问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