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从抗震救灾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的概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11月1日上午,北川羌族自治县,多云。

  位于曲山镇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广场上,气氛肃穆。一行参观者正在整理衣帽,做进馆前的最后准备。

  那场特大地震已经过去13年,如今,这里每年迎来约180万参观者,大家在这里纪念逝者,缅怀同胞,汲取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抗击灾难中,无数中国人用拼搏奉献,书写了一段光荣历史,更汇聚成那股顶天立地的“精气神”。□付江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祖明远

  A

  守望相助众志成城抗灾难

  向纪念馆眺望,绿色的屋顶之间形成一道宛如闪电的巨大“裂缝”,提醒着人们——当年这里曾遭遇过一场罕见的灾难。

  纪念馆收集了许多在地震中损毁的钟表,指针都定格在了14时28分。这一刻,伤在一地,但痛在亿万同胞心中——全国人民紧急动员,14.6万大军以最快的速度奔赴救灾一线,他们不顾安危,通过摩托、徒步、水路等方式挺进灾区,更有解放军空降部队的15名勇士在无地面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的情况下空降茂县,只为能够尽快了解当地灾情。

  与时间赛跑,因为,生命至上。纪念馆陈列着一台光学生命探测仪,这是海南救援队当年带来的仪器。正是依靠这台探测仪,一名被困139个小时的群众重获新生。因为医疗条件有限,许多地震伤员需要转移到外地接受治疗,为此,全国出动专列21次,包机99架,完成了非战争状态下最大规模的生命救援和伤员转运。

  面对灾难,全国人民心意联通。浙江绍兴一名老党员交出了10万元“特殊党费”。由此,中组部面向全体共产党员发出号召,全国党员积极响应,短短两个月的时间,4000多万名共产党员共缴纳“特殊党费”97.3亿元,是当时全国数量最大的一笔社会捐款。

  涓涓细流,汇聚成海。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件件扎实的举措,树起一座精神丰碑。

  B

  以人为本重建美好家园

  在纪念馆深处,展厅的光线由暗转明,隐喻着从经历灾难到重获新生。

  面对受损严重的北川、汶川等地,党中央决定举全国之力,加快灾区恢复重建。2008年6月,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19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县(市)及甘肃省、陕西省受灾严重地区。来自各地的援建力量源源不断注入灾区。援建者们将灾区当作第二故乡,在灾后重建中倾注大量心血,助力灾区走出伤痛。

  被北川干部群众称作“车轮子县长”的兰辉,震后为了抢通保通灾区“生命线”,他把一线工地当成了办公室和家,担任副县长3年多里,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跑项目、下工地、排隐患,行程24万多公里,平均每天200公里,哪条村道有多长,哪个地方有安全隐患,他都记得一清二楚。最终,他的生命也定格在了灾后重建工作的路上。

  在这片经历了重大创伤的土地上,灾区群众擦干眼泪、撸起袖子、互帮互助,党员干部带着舍生忘死的精神冲在前列,援建者们肩负使命、忘我工作。

  如今,每一个到访过北川老县城遗址的人,都会被数万间倒塌的房屋所震撼,但同时,也会被如今新县城的美丽整洁所鼓舞。

  当年,地震将北川老县城摧毁,经国务院批准,异地选址,再造一个新北川。第一时间里,12位两院院士、50多家规划设计单位、138个施工单位、5万建设人员涌入北川,参与到建设中。2010年12月底,老县城建成区受灾群众首批入住新县城,人们在这里开始了新生活。次年2月,北川新县城正式开城。

  C

  科学应对开创新生活

  如今的北川新县城,已经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区域,也成为“城建工程标志、抗震精神标志和文化遗产标志”。在看得到的变化外,抗震救灾精神也已经深深刻入血脉,成为四川人民奋勇向前、开创幸福生活的一股蓬勃力量。

  2020年,北川迎来首所大学——绵阳飞行职业学院。而这正是北川布局通航产业、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一环。

  珍惜幸福生活,离不开科学指引。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在全省普及,北川中小学校每两个月一次、幼儿园一个季度一次进行安全演练,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课是安全法制、森林防灭火教育。每年5月12日这一天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教活动。以此来增强师生和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四川省还经历了“4·20”芦山强烈地震、“8·8”九寨沟地震、“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但是经历过挑战的四川人民始终充满信心,面对困难沉着、镇定应对。

  面对自然灾难,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不断升华,四川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也不断强大。“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也激励川人不断前行。

责任编辑:党史文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