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四川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思考
黄婷婷 段雯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决策,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的重大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四川省既是传统农业大省,又是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能不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能不能做好“三农”工作,事关乡村振兴,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正处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历史交汇期,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进,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民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对四川省脱贫攻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要完成这两大目标任务,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建成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2020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对“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工作重点,需要做好六大方面的工作。一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要完成好剩余脱贫任务,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做好考核验收和宣传工作,研究接续推进减贫工作。二是补上农村领域小康短板。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教育、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农村社会保障、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等8个方面补短板。三是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强化“人地钱”要素保障,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稳定农业农村投资。四是要保持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势头不减弱、趋势不逆转,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让农民群众在小康之年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稳住农民工就业,稳定农民转移性收入。五是稳定粮食和生猪供给。六是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作用,健全乡村治理工作体系,切实解决侵害农民合法权益问题,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四川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也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四川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四川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也是贫困县最多,以及深度贫困县最多的六个省份之一,“三农”工作做得好不好,事关脱贫攻坚,事关乡村振兴,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到2020年底,四川省21个市(州)要确保全省范围625万贫困人口、11501个贫困村、88个贫困县全部达标。目前,全省在2020年“三农”工作的重点领域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还面临着一些最后的堡垒必须攻克。这些堡垒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基础条件薄弱、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不足,是多年想啃没啃下来的硬骨头,必须集中力量进行强力帮扶,确保如期脱贫。如四川省阿坝州、甘孜州的藏区,凉山州大部分地区和7个未摘帽县(其中:剩余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有4个县)、300个贫困村。二是特殊贫困群体,也就是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体,需要通过统筹各类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目前,全省还剩余20.3万贫困人口(其中17.8万集中贫困人口在凉山州,2.5万“插花”贫困人口分布在全省其余20个市州),是全省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和决胜之地。三是农村领域突出短板急需补上。目前,全省农村领域突出短板主要涉及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农村贫困群众务工就业、产业发展、农产品销售、农村义务教育(包括农民工子女教育)、基本医疗以及禁毒防艾等方面。“三保障”方面存在薄弱环节,需要下大功夫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支柱产业培育、就业保障、创业服务还需深度谋划;扶贫扶志扶智还需创新方法手段。四是返贫因素仍然存在。已摘帽贫困县和已退出贫困村巩固脱贫成果还需要持续深化;非贫困县非贫困村脱贫攻坚还有短板弱项;脱贫攻坚项目、资金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中央一号文件的印发,表明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要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推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顺利过渡。
二、四川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四川省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解决。一是理论衔接还不够充足,为乡村振兴提供的思想基础还不够扎实。主要表现在有的干部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精神实质缺乏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对二者内在逻辑和有机衔接的认识不到位,存在脱贫“摘帽”就可以“松气歇脚”,就“到站下车”的错误观念[尉成辉,《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学习与研究》2020年第2期,第33页。];有的干部没有从“三农”工作全局去把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者的联系,没有深刻认识到两者目标一致性、工作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没有系统安排,工作推进指导性不强、效率不高,工作基础不扎实,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有的部门开展工作主动性不强,作风不实,被动应付,落实的少。
二是发展现状与实施基础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改革开放后,四川农村发展虽然历经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等发展战略,但“三农”领域仍然存在短板,部分贫困县存在县域经济底子薄,经济活力不足,城镇化率低,城市融合层次低,县乡产业缺乏特色等不足,单一化、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地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基础相对薄弱,农业产业附加值较少,循环经济发展不突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不繁荣,抗击风险能力较弱;农业资源利用开发程度较低,不能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农村劳动力收入渠道比较单一,就地就近就业门路少。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有脱节现象,特别是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村社建制调整改革以后,部分镇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基层组织综合治理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部分地区农业综合改革协同性不强,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民参与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三是体制机制与政策供给之间的渠道不够通畅。部分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缺乏相互沟通和协调机制,对脱贫攻坚成熟的工作体系,缺乏有效的借鉴和吸收,以及创新性运用。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之间政策的过渡接续谋划不够,缺乏统筹性的政策设计和支撑。
四是规划引领与实现路径之间存在脱节现象。部分地区乡村振兴规划与脱贫攻坚、农业综合改革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对原有的规划缺乏有效的整合、优化和重构,没有形成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模式。在交汇期工作任务叠加、工作内容和工作重心有所转移的情况下,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径缺乏有效的探索和实践。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以做好脱贫攻坚为前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奏和重要篇章,二者相互联系、内在统一。
三、实现四川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制度体系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需要协同推进、有机衔接,这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政策举措,将有效的、管长远的脱贫攻坚举措逐步调整为支持乡村振兴的常态化帮扶措施,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探索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
(一)要建立和完善产业兴旺的重要制度。一是继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着力构建符合当地实际、覆盖全面、执行明确、重点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简便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精准性、稳定性和实效性。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增加农村金融资源有效供给。二是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销售体系。继续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动农业由增产增收向提质增收,继续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继续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研究局,《坚持和完善乡村振兴制度体系》,《学习与研究》2020年第4期,第51页。]。加快推动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即: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川酒、川竹、川果、川药、川牛羊、川鱼10大优势特色产业;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3大先导性支撑产业)。
(二)要坚持和完善生态宜居的重要制度。一是继续建立和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度。不断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农业空间布局体系。要建强农业基础支撑,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大力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持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注重建设开发冬水田,努力建成一批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大力实施水利提升行动,完善“五横六纵”调水补水骨干网络为支撑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统筹推进路、电、气、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彭清华,《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做大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学习与研究》2020年第2期,第7页。]二是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继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改善农村生活设施,在“道路畅通、房子翻新、村落干净、饮水安全、网络覆盖”的基础上,推进村容村貌整治与升级。三是推动农村生态优势向生态经济转化。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农业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通过开发观光农业、休闲游憩、康养健身、生态教育等,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四川名优特产众多,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等享誉全国,比如“大凉山”“净土阿坝”“圣洁甘孜”等区域品牌和安岳柠檬、苍溪红心猕猴桃、会理石榴、攀枝花芒果等特色产品,已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要加强品牌规划,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绿色生态产品。
(三)要建立和完善乡风文明的重要制度。一是继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在农民群众中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力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加强乡村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二是弘扬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乡村文脉是乡村灵魂所在,也是村民的精神源泉。要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如广元昭化、宜宾李庄、成都洛带、绵阳平武报恩寺、阿坝州黑水县羊茸哈德、白马文化博物馆等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要深入挖掘如凉山彝族漆器、北川(茂县)羌族刺绣、平武白马藏族跳曹盖等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民俗活动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四川省的农耕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四)要建立和完善治理有效的重要制度。一是始终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扬好党管农村工作的光荣传统。始终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障农村改革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继续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体制,推动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二是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四、推动四川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除了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外,更要注重落实。要做好制度体系的落实,需要思想基础、组织保障、政策规划和实践支持。
一是做好理论衔接,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基础。持续深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把握党领导“三农”工作的新思想、新方略,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精神实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根本遵循。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民意基础和智力保障。认真总结梳理全省脱贫攻坚中成熟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用于完善乡村振兴的理论体系。
二是做好机制衔接,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一要借鉴脱贫攻坚形成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制度体系落实作为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二要继续防范返贫和新生贫困,深入解决次生贫困和相对贫困,巩固脱贫成果长效工作机制,通过责任体系、帮扶体系和监督体系的持续巩固,做到工作不松懈、责任不松懈、纪律不松懈,脱贫攻坚工作继续提质增效。三要落实考核评价体制,在乡村振兴过渡期和初期应借鉴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的较为成熟的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合理的阶段性考核指标体系。
三是做好政策规划衔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一要清晰明确、科学可行地制定符合全省实际的中(短)期过渡计划,将脱贫后待完成的任务、工程、项目等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或实施方案,强化接续支持,发挥长效作用。特别是要衔接好各专项和行业规划,通盘考虑土地资源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与提升、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二要加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农村综合改革的政策统筹。继续用好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制度框架,分类确定需要取消的、接续的、完善的或强化的政策,研究现行倾斜性支持政策的延续时限、内容与脱钩方法。三要继续用好对口帮扶这个成功经验。对口帮扶是我们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也是脱贫帮困的重要力量。这些年,广东省、浙江省与四川省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24家中央单位在川开展定点扶贫,省内也组织了对口帮扶和定点扶贫,对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四川和重庆正在开展川渝共建,要抓住这个契机,继续用好共建共享的经验,推动乡村振兴。
四是做好发展衔接,为乡村振兴提供实践支撑。一要保持扶贫力度不减,将产业发展重心转向县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通过“内育”与“外引”相结合,培养乡土人才,引进懂科技、懂管理、懂市场、懂法律的现代化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二要继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深化农村“三变”改革等重点农村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三要继续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深化扶志与扶智结合,激发内生动力。
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个动态的、非短期的过程。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坚持与时俱进,围绕乡村振兴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本、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创新,及时总结提炼,才能不断推动乡村振兴方方面面的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