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蒲江县“花开麟凤”建设的做法与思考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当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需要发挥且善于发挥红色文化的深厚力量。蒲江县成佳镇麟凤村立足红色资源,因地制宜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活化好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形成了以文化资源促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助乡村振兴的融合循环发展之路。

  一、禀赋优势

  蒲江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是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命名的“千年古县”。红军长征时期,红32军征战蒲江,在成佳麟凤村驻留。当年的麟凤村现在已成为蒲江县10万亩茶叶产业的核心区。2011年以来,麟凤村立足生态产业本底,深度挖掘红色资源,以“花开麟凤”项目为载体,全力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

  (一)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小小羊皮褂,见证鱼水情”。1935年10月,“天芦名雅邛大”战役打响。11月,红32军军长罗炳辉率部由雅安百丈镇绕道马鬃岭进攻蒲江。此举,一为减轻正面战场压力,牵制敌军;二为由蒲江进攻新津、彭山,囊收名山、邛崃,威胁成都敌军。红32军进入成佳乡(今成佳镇)时,路遇60多岁的老人詹茂盛,见他衣服单薄,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罗炳辉军长便将身穿的旧羊皮马褂送给他。詹茂盛感动不已,不顾生死,主动提出为红军带路。

  “火烧庙指挥部”—红军战斗遗迹。11月21日,红军到达火烧庙,经主持沈和尚同意,把指挥部设在火烧庙灵凤寺(今麟凤村)。为了扩大影响,红军在灵凤寺的墙壁上书写“打倒蒋介石!”“活捉刘湘!”“反蒋抗日自救救国!”“直接对日作战!”“拥护中国红军!”等大标语。红军在蒲江战斗期间,罗炳辉及其32军指战员在此坐镇。灵凤寺也是百丈关战役期间三个军级指挥部之一。

  “红军墓”—红军长眠地。1935年11月23日,蒲江县第三区区署(驻大兴镇)得知火烧庙尚有红军重伤员,即派李克猷(李克源之弟)、杨永鉴、朱明清、唐绍武、赵云廷等人赶到火烧庙,将两位红军重伤员枪杀于火烧庙前,剥光衣服,弃尸于地。当地几户老百姓凑了点米,请叫花子将两位红军战士遗体掩埋在一起,称为红军墓。1986年,蒲江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二)自然生态本底优良麟凤村是蒲江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位于碧波万顷的10万亩生态茶园核心区。近年来,麟凤村持续开展人居环境、茶叶业态、森林资源、面源污染、违法建设“五大管控”生态行动,持续巩固茶园生态本底和生态质量。麟凤村周边茶山环抱,栽种海棠、红枫等彩色彩叶苗木,已打造茶海花径3条、茶海花田3000亩,春夏可赏花、秋冬可赏叶,先后获评成都市水美乡村示范村、成都市3A林盘景区、成都市三美示范村等。

  (三)配套服务不断完善麟凤村地处成佳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区,是成佳镇“四川省旅游特色乡镇”“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镇”的重要支撑,是成佳镇全域旅游的重要打造点位,绿道及游步道观景平台遍及全村,路灯亮化、导视安装、接待中心、服务站、艺文中心等旅游服务和配套建设相对完善,已建有民宿14家,特色茶主题餐厅4家,文艺工作室(基地)1个,年稳定游客接待量16万次。此外,麟凤村毗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万亩花海的保利石象湖,周边旅游资源丰富。

  (四)区位优势日趋突出“要致富、先修路”,麟凤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麟凤村位于生态茶乡成佳镇,成雅高速公路(国道108线)、川西旅游环线、蒲名快速公路穿境而过,距成都市区80余公里、雅安市区40余公里、成蒲快铁站3公里,交通便利,有利于带动红色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

  二、主要做法

  花开麟凤建设形成了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新态势,通过党建引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构建运营新模式,形成了村级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多元配合参与,生态场景、消费场景、生活场景等业态融合发展,旅游节会、人居环境整治、天府文化浸润等活动营造的良好态势。

  (一)党建引领,政社合作,突破发展瓶颈

  一是夯实初心,提振发展信心。利用“三会一课”“支部小课堂”和“主题党日”活动,重温入党誓词,颂扬革命先辈事迹,讲述“红色麟凤”故事,引导党员干部领悟初心使命。在“麟凤讲坛”设置“乡村振兴”课程,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镇、村规划,凝聚共识,共筑发展共识。采取“实地察看+微信推送”等方式,到战旗村和青杠树村等全国名村参观学习,借鉴经验做法,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路径。

  二是党建引领,强化组织领导。面对发展难点,麟凤村坚持党建引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构建“123+n”管理模式,推进新村自治管理,建立党员干部带头的“双诺双评”机制。重要工作党总支分工挂帅,党员干部以身作则,把规划图变施工图,挂图作战。以花开麟凤建设为例,工作由党总支专人负责,并在村公示栏公示建设规划、项目责任人、进度安排、完成时限等内容,实现工作目标方向细化、工作措施细密、工作推进细致,确保了花开麟凤建设有序开展。

  三是政社合作,突破发展瓶颈。党组织引导村民自己出资成立合作社。深化旅游合作社“五联”运行模式,吸引14人返乡创业,开发旅游产品10余种,培育主题民宿、手工制茶、花卉园艺等特色消费体验场景20余家。探索宅基地使用权自愿有偿腾退与利用,引进投资上亿元的蔓荼罗、“柒茶”等旅游项目,为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二)生态优先,开放并重,点燃发展引擎

  一是以人为本,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麟凤新村。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生态茶园为映衬,建成新型农民居住区,占地95亩,修建川西民居风格住房110套,建筑面积约1.78万平方米,分为幸福岛、和谐岛、吉祥岛三个组团,涉及农户110户,入住群众463人。投入3200万元新建绿道及配套旅游设施,艺文中心、乡村剧场、农夫集市、增花添彩景观等花开麟凤项目公共空间建成。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污水处理、川西林盘整治、路灯亮化、水土保持等工作持续实施。

  二是开发开放,传承和保护新村落。邀请知名园艺公司—“海蒂的花园”为每户设计花园,并发动村民打造所有外墙和小花园,让乡村成为一年四季花团锦簇的理想村。支持村民将住房租赁给社会组织或艺术家改造成文创院落、民宿、研学交流中心。同时,引导村民打造并自主经营主题民宿、茶社、制茶体验中心、特色餐饮等有品位的旅游配套业态。目前,已建成松林居、枣子宿、良栖小筑等精品民宿14家。

  三是整合资源,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村民在镇、村引导下以资金、房屋、茶山、林盘等入股,成立“花开麟凤”旅游专业合作社,构建“村集体+合作社+业态+农户”的“资本联投、生产联营、经营联动、效益联赢、风险联控”的“五联”运行模式。合作社以“十万亩茶海中一座开放的花园村庄”为项目定位,统一打造节点,营造乡村美景体验,整合茶海花田产业优势,推出麟凤酒、麟凤茶、麟凤小吃、创意手工艺编织等特色旅游产品。目前,实现旅游合作社经营项目20个,带动村民创业项目30余个。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到2023年预计完成投资上亿元的“曼荼罗”“柒茶”“松茶红酒”等旅游项目,加速形成高品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新典范。

  (三)以文育人,传承文化,筑牢振兴之魂

  一是特色体验,传承优秀文化。以“人美、业美、景美”为切入点,举办“蒲江小调”田野民谣音乐会、麟凤文化故事会,举行“我穿汉服走成佳”“快闪”“健步走”等特色体验活动,打造游学体验基地8个,推出采茶制茶、茶文化学习传承等研学活动,以文会友、以文沁润,激发文化自信。邀请熟知当地历史文化的土专家、田秀才,讲述村里的故事,村子的前世今生,让村民熟知麟凤历史文化。

  二是红色文化进基层,提升文化底蕴。利用艺文中心、乡村剧场、中心花园等场地,开展“红色故事”分享会、“红军在麟凤”情景剧路演、“红色坝坝电影”等文化活动;依托红军墓,开展清明扫墓、缅怀先烈系列活动,感悟红军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规划建设红色文化长廊、红色文化墙、罗炳辉将军塑像等红色点位,充分展示红色文化。常态化开放茶艺工作室、麟凤书院,开展茶道讲座、插花艺术、声乐讲座等特色培训,忆苦思甜、不忘初心,坚定高质量发展信心和决心。

  三、经验启示

  麟凤村以党建为引领,依托茶海松林生态本底和红色文化资源,聚焦生态价值转化,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为浅丘陵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经验借鉴。

  (一)党建引领,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建强基层党组织,抓好乡村组织体系建设和乡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化了村党组织对服务群众资源的整合利用。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格局,做实宣传、组织载体平台,把“无形”资源转化为“有形”服务,把组织优势转化成组织力量。

  (二)跨界融合,做优乡村振兴品质。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核。立足自然生态禀赋和本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茶园的景观化、田园化作用,撬动多方资源,吸引社会资本,走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之路,带动全村产业发展。比如,建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实现资源合理整合;在保护历史文化基础上推进乡村旅游,打造新消费场景,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乡村旅游与文化传承融合,使麟凤村的发展如有源之水、有根之木可长期持续发展。

  (三)以文化人,提升乡村振兴内涵。

  对于乡村振兴而言,文化振兴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文化建设,可以让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享受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物质和精神层面双丰收。文化怎么发展,群众高不高兴、满不满意是衡量标准。麟凤村以本地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为载体,借助新建的艺文中心、乡村剧场、中心花园等场地创造性开展文化活动。这样的文化活动既与村民生产生活相关又符合村民的文化习惯,还传承了传统红色文化和地方村落文化,既接地气、又冒热气,托稳了农村内在价值观塑造,提升了乡村振兴内涵。

  麟凤村以花开麟凤建设为切入点,结合现有红色文化、自然旅游资源大力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振兴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释放的红利让村民尝到了甜头,村民腰包鼓了、居住环境好了、精神也富了,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红色文化开发和利用率不高,形式较单一,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效应,存在一定程度的闲置现象等。

  四、发展方向

  立足区位特点、当地文化特质,深入挖掘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创新传播载体,使红色资源活化为可看、可听、可读、可续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一)进一步发挥红色资源的历史教育功能。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努力做好革命文物、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展示工作,发挥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性、教育性功能。不断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载体,搭建合适的宣传平台,加大红色文化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继承革命传统、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氛围。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党员干部群众的生动教材,加强红色文化读本编写和修订,在书写过程中注重意识形态建设。通过重温入党誓词、重走红军路等体验方式,让党员干部和群众知道革命斗争的艰辛和残酷,引导教育广大党员和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奋力投身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二)进一步发挥红色资源的旅游经济功能。

  红色资源既是精神财富也是旅游资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从而转化为发展动力,助力乡村振兴。修缮红军墓,复建红军指挥部,建设村史馆,把红色文化固化下来,并把这些参观点位打造为红色旅游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强红色研学游。在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将红色旅游和当地茶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结合起来,从制约本地旅游发展的游、购、娱等问题入手,加大旅游投入力度,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共建共享发展红利。

  (三)进一步发挥红色资源的文明传承功能。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与乡土文化资源优势,结合当地自然生态资源和特色传统村落,提升文化形象。弘扬红色精神内涵,充分整合红色资源,准确把握红色资源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在提升历史文化展示效果与教育效果上下功夫,让红色精神融入血脉和灵魂,成为激励人们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柱,筑牢精神底盘。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实现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前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盘活好红色资源,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红色文化传承的关系,进一步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蒲江县史志办公室 供稿)

责任编辑:党史文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