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从“五个一号文件”到习近平同志“三农”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改革的历程与发展
段雯 黄婷婷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农村发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中国首先启动了农村改革,以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了城市改革,又以城市的改革和发展反哺农村,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回顾过去40年中国农村改革的历程,初步探讨改革成就与经验,希望有利于推动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影响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党的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会议的召开实现了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即果断停止“以资产阶级为纲”,把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它恢复并发展了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党和国家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了政治和组织保障。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农村发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
(一)改革在农村的全面铺开。从1978年12月到1984年10月,中国的改革进入了开启阶段,改革的主战场在农村。这一阶段的农村改革总的方向是一步步消除“左”的束缚,解放农民和农村生产力,从而为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奠定最初的基础;改革实质是在保持土地所有关系和集体经营形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适当分离,确立了农户和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强调了以市场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对计划与市场的定位有了新突破。
以小岗村的“大包干”为序幕,整个农村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关于农村体制改革的浪潮,以“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广泛实行。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成为改革创新的历史丰碑,激励着农村发展新的创造力。1980年5月,邓小平高度评价了安徽农村实行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根据邓小平谈话精神,同年9月14日至22日,中央召开了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讨论加强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不久,中共中央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会议纪要。1981年春夏之交,中央派出17个联合调查组分赴15个省调查包产到户;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又称“一号文件”)正式肯定了农村土地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是第一个关于农村发展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突破了传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框框,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此后,1983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即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的通知指出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4年《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1985年《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1986年《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政策的。这五个“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五个一号文件”。农村大地上桎梏多年的热情被点燃,皖北、皖东、四川、豫东、鲁西北等到处洋溢着生产的气息,压抑已久的生产力被释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明显提高、农村多种产业结束长期徘徊局面、乡镇企业蓬勃兴起、农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1979年到1984年的6年间,农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4%;1984年全国农村储蓄从1978年的55.7亿元增长到438.1亿元,增长近七倍。
(二)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与调整整顿。1984年10月到1992年10月,中国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入,农村改革已有起色。这一阶段,我国农业市场化改革的重点转向流通领域,核心是改革传统的统购统销体制,确立了农产品流通的“双轨制”模式,逐步形成和提高农产品流通市场化程度。同时,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也开始相应的改革,农业增长中开始实质性地引进市场因素,从而迈出了农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重要一步。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第一次系统地从理论上阐述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在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认识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它为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突破打下了基础。1985年,国务院决定对蔬菜、水产品等农副产品的产销体制实行全面改革,把经营权和价格放开。同年1月,农业部召开会议,要求上海和广州分别在会上介绍蔬菜改革和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的经验;5月,全国十大城市菜场会议召开;1986年2月,全国十五城市蔬菜工作座谈会召开,与会者认为改革的路子是对的,发展的趋势是好的。随着各地蔬菜放开后,菜农的种菜积极性被调动,保证了蔬菜的上市量,菜的产量和质量都大有好转;部分城市建起二、三线蔬菜生产基地,打破了传统基地独家生产的局面;数以千计的蔬菜摊群和集市快速形成,成为蔬菜市场不可缺少的部分,批发交易市场也逐步形成,开拓了新的批发渠道;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封锁也开始被突破。农产品价格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国由主要农产品部分依靠进口变成粮食生产自给自足。
与此同时,市场的放开搞活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从而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发展。1985年“一号文件”的印发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进入了以改革统购、派购制度,调整产业结构为中心内容的改革历程。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乡镇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和其他形式办等“五个轮子一齐转”的局面出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乡镇企业模式出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旧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逐步显现,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了激烈波动,成为进一步深化的阻碍。为了扫清改革前进道路上的阻碍,我国进入三年的国民经济治理整顿工作期。第一阶段,1988年9月至1989年8月,主要在于多管齐下压需求、整秩序,使经济降温、遏制通货膨胀,稳定经济形势;第二阶段,从1989年9月至1990年8月,主要在于坚持总量控制,适当调整紧缩力度,解决市场疲软、工业速度下滑过猛问题,在稳定中求经济适度发展;第三阶段,从1990年9月至1991年11月,侧重点在于保持经济的正常增长,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三年的国民经济治理整顿工作基本实现了治理整顿的主要目标,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经济环境,基本的经济秩序正在改革中逐渐形成。
(三)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10月12日至2002年10月,这一阶段是深化市场变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新一轮全国经济高速增长,大量农业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业领域,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压力,再度出现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紧张、物价猛涨的局面。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党始终坚持符合农村客观实际和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政策,特别是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1992年10月12日,党的十四大召开,会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必须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到本世纪末农业再上一个新台阶,广大农民的生活由温饱达到小康水平。这个阶段的改革重点是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化肥等重要商品)的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国务院发出《关于调整粮食购销价格的通知》决定从1994年6月10日起提高粮食购销价格,并加强粮食市场管理;为保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不流失,国务院又决定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稳定化肥价格,减少流通环节,整顿流通秩序。经过这一系列价格“组合拳”,农民踊跃售粮,夏粮收购进度快。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再次提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对现实、对未来的清醒把握,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纪之交作出的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这一阶段的农村改革是在认真总结农村改革20余年的成功经验上继续推进的,针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若干重大政策措施;对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对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助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统筹推进城乡发展。2002年10月至2007年10月,这一时期是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全面部署的时期,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时期。农村改革的重点在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不断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系。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再次提出了“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工作任务;创新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原则要求,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新发展观。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时期,党中央取消了在中国存在几千年的农业税,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也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农业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到确立;粮食等农产品流通全面放开,农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逐步扩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正在着手构建。
(五)农村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战略机遇期。2007年11月至2012年10月,面对这农村发生的新变革,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面临的新局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农村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战略机遇期。农村改革作为关键环节,将在全局之中,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动着中国改革。
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提出,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胜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会议还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时期的农村改革进入了新阶段,农村改革不再就农村讲农村,就农民讲农民,而是置于全局中,用全局的眼光统筹发展,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和消费需求,以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发展;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总体方向,农村改革的目标、路径更加清晰;党和政府对农村改革的认识更深,社会和民众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更甚从前。
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取得的成果与经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不懈改革开放政策,不断加深了对农村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全国粮食产量30477万吨,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5789万吨;1978年粮食种植面积12058万公顷,2018年粮食种植面积11704万公顷;197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33.6元,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
(一)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推向全面。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奉献、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的推进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核心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例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遵循“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原则,有针对性地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国家大力倾斜投入解决农民教育、医疗、卫生与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养老保险问题,也都是为了使农民增收的钱能够用于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
(三)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一直是贯穿中国农村改革的一条主线。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等体制改革等,都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来进行设计和实施的。2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总体方向。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农村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矛盾突出问题,如果不通过改革改变二元结构,不推进城乡一体化,依靠农村解决农村问题很困难。
(四)根据不同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要求,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表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其时代性;在不同阶段农民的需求和诉求也不一样,因此,中国农村改革在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不同的重点和目标。这就是中国渐进式改革方式的突出特征,从建立市场经济到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中国农村的改革在各个阶段上依次递进、一脉相承。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三农”领域一系列重大理论、重大思想、重大观点,既是指导过去一段时期及当前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科学理论,更是做好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遵循。
(一)“三农”发展阶段的新判断与新目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迁,“三农”领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矛盾,集中表现在农业“四化同步”发展存在短板,农业基础比较薄弱;部分低端农产品供过于求,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农民年龄、知识结构不科学;农民收入水平和农村公共服务总体仍然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农民收入面临增速放缓的压力;农村社会建设和乡村治理方面比较落后等。面对新老问题错综交织的复杂局面,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要解决好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三农”工作。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立足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5。从未来发展来看,全面小康之后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将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增长点和广阔增长空间。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习近平同志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基本问题6。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7。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二是坚持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三是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四是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五是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六是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七是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八是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径。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8。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和完善我国农业政策的主要方向。在明确发展目标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三农”改革发展大局,以实践为导向,作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精准发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决策。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前,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实现由过渡依赖资源消耗、满足数量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满足质的需求的方向转变。
(三)坚持创新、绿色发展,培育新动能。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要强,首先要解决好吃饭问题。2013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粮食作为一种战略物资,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一国强大程度和对农业掌握程度紧密相连。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其次,要强化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同志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调好调顺调优农业结构,把农业政策目标由满足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生态并重上,优化产品、经营和区域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更加强调土地、资源的持续产出能力;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能。立足产业发展,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以重大品种、现代装备为核心,以节本增效、生态环保、质量安全为重点,加快发展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建立现代种养、农产品加工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技术体系。2015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这标志着中国农业发展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时期。今后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将由注重增加农产品产量转向更加关注质量、提供有效供给上。
第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2015年习近平同志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中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四)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首先,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同志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坚持乡村振兴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由党组织讨论决定的机制,落实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注重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最主要的依靠力量。
其次,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农村美丽家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9。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改善供水、供电、信息等基本设施,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千米。稳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厕所革命”;在文化方面,促进农村移风易俗;在乡村治理方面,强调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水平,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实现覆盖全民、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要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进一步提高自治组织能力建设,构建乡村基层政府、社会组织、自治组织、村民等广泛遵行的规范体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历史的转折,中国首先启动了农村改革,以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了城市改革,又以城市的改革和发展反哺农村,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多年农村改革的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三农”领域一系列重大理论、重大思想、重大观点,我们要坚定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
(作者单位:中共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参考文献
1《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樊宪雷等著,青岛出版社,2016年12月版。
2《30年农村改革的四条基本经验》,柏晶伟,中国经济时报。
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7年10月18日
4《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2月31日。
5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3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58页。
6在山东考察结束时的讲话,习近平,2013年11月28日。
7《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研究局,2019年第3期。
8《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3月9日。
9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18年第八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2018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