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习近平论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贡献研究
侯立新
【内容提要】习近平通过一系列重要讲话,论述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贡献。邓小平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领导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导我们党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根本任务,制定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领导我们党有步骤地展开各方面体制改革,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现了社会全面进步,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习近平 邓小平 改革开放 历史性贡献
习近平对邓小平充满深厚感情,他从县委书记到浙江省委书记,一路走来,始终奋战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对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有深刻理解和切身感受。历史选择了习近平,习近平带领全国人民续写着改革开放的历史。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在深圳莲花山,向邓小平雕像敬献花篮后表示,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通过一系列重要讲话,论述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贡献,认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邓小平的贡献,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习近平论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总结历史,为党和国家发展确定了正确方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坚持正确的历史观,科学总结历史,通过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为改革开放确立了正确方向,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改革开放挽救了党和国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进行改革开放。习近平指出:“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就可能遇到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危机。”①并分析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搞历史虚无主义,把思想搞乱了。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正确的历史观,科学总结历史,深刻吸取历史教训。1980年3月19日,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从而统一了全党思想,确保了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对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高度评价。邓小平始终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人民期待的高度,同中央领导集体一起,领导我们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邓小平指导我们党系统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解决了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根据新的实际和发展要求确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样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理论,坚决顶住否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为党和国家发展确定了正确方向。
(二)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3年1月,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时指出:“邓小平同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②邓小平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领导我们党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邓小平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领导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导我们党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根本任务,制定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邓小平突出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领导我们党有步骤地展开各方面体制改革,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正是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面对国内外环境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为此,党中央顺应全党、全国人民的愿望,按照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的惯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释放出我们党将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信号。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改变了中国的面貌,重塑了世界格局,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改革开放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解放思想,使我们党在十年动乱结束不久就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解放思想,使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习近平引用邓小平的讲话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通过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这就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邓小平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邓小平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二)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面貌。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会作说明,他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35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和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归功于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论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贡献:推动了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习近平引用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的论断,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认为邓小平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正是由于有邓小平的卓越领导,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大力倡导和全力推进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欣欣向荣,中国人民才能过上小康生活,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正如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指出的那样: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三)改革开放重塑了世界格局。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领导我们党及时调整各方面政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良好外部环境。习近平号召全党同志学习邓小平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称赞邓小平思想敏锐、目光远大,多谋善断、举要驭繁,总是站在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善于从全局上思考问题,善于在关键时刻作出战略决策。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作出了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刻分析时代特征和世界大势,认为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时,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我们的立足点。邓小平高度关注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来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他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强调我们搞的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在改革中坚守理想信念,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肩负起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邓小平坚持从实际出发、从世界大势出发、从国情出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动改革开放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进。
(一)在改革开放中锻造求真务实精神品质。邓小平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力提倡实事求是,认为改革开放的成功,靠的是实践,靠的是实事求是。要求领导者多干实事,干出实绩。习近平称赞邓小平不仅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思想家、政治家、战略家,而且是一位求实、务实、踏实的实干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更加强调坚持彻底的求真务实精神。他说自己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打仗靠这个,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他强调,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彻底的求真务实精神,邓小平果断从容处理了党和国家面对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指导党和人民劈波斩浪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习近平号召全党同志学习邓小平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世界、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和领导艺术,掌握真实情况,把握客观规律,发扬务实高效、不尚空谈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好。
(二)在改革开放中增强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习近平指出:“开拓创新,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领导风范,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历史担当”。④综观邓小平同志70多年的革命生涯,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勇气,一种善于创造性思维、善于打开新局面的锐气。1975年,邓小平在领导全国大刀阔斧的整顿工作期间,面对一大堆问题,斩钉截铁地表示,要解决问题,没有一股劲不行。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1977年复出后,面对长期形成的思想禁锢状况,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本本主义、反对一切照抄照搬照转。认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就不能前进,就没有生机,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要求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走出一条新路,干出新的事业。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习近平号召全党学习邓小平敢于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敢破敢立、敢闯敢试,义无反顾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
(三)在改革开放中挺起精神脊梁。习近平指出:“信念坚定,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挺起的精神脊梁”。⑤1992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依然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邓小平对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具有深刻认识,认为我们过去几十年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的。邓小平反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讲话时,引用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发表祝词中关于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扬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崇高精神等重要论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用邓小平的话告诫我们: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也没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习近平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习近平提出的“中国精神”与邓小平提出的“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是完全一致的。
四、确立了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一张蓝图绘到底
邓小平确立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续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
(一)改革开放激活了人民的创造力。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中高度评价邓小平的人民情怀。邓小平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把群众视为力量的源泉,把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当作传家宝。在他的一生中,无论身居要职还是身陷困苦,都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努力为党和国家分忧解难,孜孜以求增进人民福祉。全心全意地致力于消灭贫穷,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心中想着的就是最广大人民。坚持从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吸取思想营养和前进力量。把改革开放中的新鲜经验归功于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反复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来开展领导工作。改革开放中,邓小平坚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
(二)改革开放一张蓝图绘到底。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世界、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围绕这一奋斗目标,习近平一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2004年5月17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率领浙江党政代表团一行人,来到邓小平故里广安协兴镇牌坊村,参加“浙江林”揭碑仪式。在揭碑仪式上,习近平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表达对小平同志的缅怀和敬仰之情,祝愿小平家乡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同一天,《之江新语》收录了习近平这样一段话:富裕与安定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致富与治安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必须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如果不注重“社会更加和谐”,就不可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更谈不上实现现代化。习近平主政浙江的时候,一直在思考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时间节点上,为解决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在总结浙江经济多年来的发展经验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概括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了指向未来的八项举措——“八八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浙江形成了丰富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浙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和经验已上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三)改革开放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不仅是邓小平的嘱托,也是人民的期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应了人民的呼声和意愿,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只有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国家才有希望,人民才会幸福。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⑥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历史经验证明: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都离不开改革开放。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开放。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号角,号召全党同志牢记小平同志的嘱托,紧密团结起来,敢于担当、埋头苦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与时俱进、时不我待的精神不断夺取新胜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第1版,第31页.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第22页.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第93页.
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第7页.
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第3页.
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