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四川党史文献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
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传承红军训词精神 加快巴中振兴发展 ——川陕苏区红四方面军训词的精神内涵及现实价值

  

文/罗之聪

  

  1934年11月1日至9日,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县毛浴镇召开了党政工作会议,旨在发扬方面军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加强部队政治思想工作,会议制定了红四方面军训词并进行了宣誓。“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十六字训词,语言精炼、内容丰富,精神深刻、催人奋进,对于当下凝聚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力量,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奋斗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对于当下巴中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红四方面军训词提出的历史背景

  训词是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和川陕两个根据地创建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川陕苏区建立两年之际,根据地军事斗争、政权建设、党团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同时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一) 军事斗争面临严峻的形势。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三次进攻战役(仪南战役、营渠战役、宣达战役)胜利后,力量迅速发展,通过扩军扩编,辖5个军,总兵力达8万人,地方武装10余万人。1933年11月至1934年8月,红四方面军再一次粉碎以刘湘为首的川军的“六路围攻”,让国民党反动派和四川军阀惶恐不安。蒋介石急忙电告刘湘“克日复职”,并策划部署200余团的兵力对苏区实行“川陕会剿”,在这种严峻的军事斗争形势下,红四方面军急需提振士气,抓紧备战,特别是要深入政治动员,加紧军事训练,迅速充实提高战斗力。

  (二) 政治工作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红四方面军入川后一年多时间,苏区党政组织发展迅猛,除建立川陕省委外,县、区、乡普通建立了党的组织,党员人数大大增加,在通江境内就建立3个县委和2个特别区委、24个区委、144个乡党支部,发展党员3000余名。政权建设空前发展,建立了1省1市2道、23个县、84个区、568个乡、4300多个村的苏维埃政权。宣传工作方式灵活,卓有成效,统战群团工作效果良好。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党政机关不健全;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分离;支部工作松弛;组织工作薄弱;工作无计划;政治教育工作不够深入,方式死板;不善于发动群众;工作方法不灵活等。针对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

  (三) 根据地遭受严重战争创伤。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虽然胜利了,但根据地元气也因此大伤,田园荒芜,房屋损毁,物资短缺,补给困难。粮荒严重,许多地方连种子都没有,劳动力也十分匮乏,根据地的青壮年,早已大批参加红军,兵员也渐趋枯竭。川陕苏区为数不多的南部等地的盐井,被敌破坏殆尽,短期难以恢复。敌人的经济封锁日甚一日,根据地急需的食盐、粮食、衣被、药物等,难以解决。随着饥饿现象的日趋严重,伤寒、痢疾等传染病蔓延,夺去不少人的生命。根据地的秩序大不如前,逃难的、抢东西的、当土匪的屡有发生。川陕苏区的经济社会事业亟待恢复重建,特别需要军民团结奋斗,共克时艰。

  二、红四方面军训词的精神内涵

  为便于广大指战员对训词的深入理解,红四方面军印发了一个 《说明》,对训词予以解析:“智”是学习,有阶级自觉性有深刻的政治认识,深湛的军事知识和战斗经验,学习无产阶级的一切聪明;“勇”是勇敢,敢于牺牲,勇于吃苦耐劳,有百折不回的精神;“坚定”,有克服一切困难艰苦环境的决心,在任何困苦之下绝不动摇,钢一样的坚,泰山一样的定,为革命斗争到底;“排难”,排除一切困难,有克服任何困难的决心,决不在困难面前投降;“创新”,有创造性,有创造新局面、新苏区,挽回战局,创造新的战术战略等;“团结”,在共产党正确的领导之下,千万人团结如同一人的奋斗,协同一致的努力;“奋斗”,就是坚决向前冲,努力猛进百折不回;“不胜不休”,即是不消灭刘湘,不赤化全川,不实现苏维埃新中国,不打倒帝国主义,就誓不停止的意思。训词内涵丰富,蕴含的宝贵精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川陕苏区军民在远离党中央及较长时间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在国民党军队的残酷围剿和激烈战斗中,始终坚定执行党中央的总方针和总路线,忠实宣传和实施党的政治主张和中心任务,坚信党的组织,坚信革命必胜,坚信红军必胜。在险恶的政治“肃反”中,许多红军指战员蒙受不白之冤,仍始终坚定拥护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没有丝毫动摇。很多被诬陷为“反革命”而遭逮捕的干部、战士,当暂时被释放出来编为“突击队”时,对组织没有一丝怨气,毅然冲锋陷阵,奋不顾身,很多光荣牺牲。这种坚定的革命信念源于党的教育,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广大指战员一旦明确革命目标就能坚定不移地捍卫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毫不动摇地为夺取革命胜利而英勇奋斗,始终坚信共产主义真理,始终保持崇高革命气节,始终对党忠贞不渝。

  (二)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中国共产党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红四方面军的创建,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的创建,都是在战胜敌人“围剿”等巨大困难的前提下实现的。红军刚入川进入通南巴时,面临物资匮乏、人地生疏、群众不接受、四川军阀围攻等重重困难。在这种困局中,红四方面军敢闯敢干,善于用新办法克难攻坚,迅速建立并巩固发展了根据地,创造了革命的 新局面。比如在反“三路围攻”中采取的“收紧阵地,诱敌深入”战略战术就是一大创新。在苏区经济建设中,为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创办了军事民用工业,颁布了 《税务条例》 等一系列创新政策。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创新方式和手段,用生动通俗的民间语言、石刻标语等把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大众化地传播的群众中。这些无不体现了川陕苏区军民的克难创新精神。

  (三)英勇顽强的斗争意志。红军入川之后,进行了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等多次军事斗争, 两年多进行了300余次战斗,3天一小仗,5天一大仗,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党员伤亡人数占比非常大。广大红军将士和苏区群众没有被反动派吓倒,没有被困难吓倒,更没有悲观失望,而是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红四方面军“狠、硬、快、猛、活”的战斗作风,充分展现了其勇敢顽强的斗争意志。这“是这支军队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也是它能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而不被敌人和困难所屈服的重要原因之一。”红四方面军能经历无数险恶的残酷战斗考验,靠的就是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才能以超常的毅力,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取得军事斗争的伟大胜利,创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

 

  (四)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训词充分表现出了川陕苏区时期红军指战员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团结互助、不谋私利的精神境界。红四方面军与苏区劳动人民水乳交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上下一致,军民一致,通力合作,红军官兵互相体贴,争着吃苦,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正是这种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革命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广大红军指战员团结战斗,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和人民群众一道发展苏区经济,保证了军需民用。在翻越大巴山途中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帮助伤病员背东西、抬担架,宿营时争先上山拾柴禾,行军时,争先恐后探险路。这种团结奋斗的精神,使红军成为了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攻克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赢得了苏区各项事业的大发展。

  三、训词精神对巴中振兴发展的重要价值

  红四方面军训词不仅对当时部队的政治建设、军事斗争、根据地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蕴含的宝贵精神,特别是“坚定”“创新”“奋斗”“团结”等,对于激励引领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行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新时代的巴中,市委四届五次全会作出了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的决定,加快巴中振兴发展,更需要传承当年红四方面军训词的宝贵精神,凝聚起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投身建设发展的磅礴力量。

  (一)加快振兴发展,需要咬定目标不放松。训词中的“坚定”“不胜不休”体现了红四方面军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达到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的目标绝不停止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工作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性。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提出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通过“六大突破”“六个推进”,实现“六个走在前列”。奋斗目标、发展路径、重点举措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契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及“支持巴中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城市”的发展战略,切合市情实际,顺应群众期盼。方向明晰,目标可及,路径正确,措施可行。全市上下要发扬“不胜不休”的红军训词精神,咬定目标不放松,坚定建设振兴发展示范区必胜的信念不动摇,心无旁骛、持之以恒,朝着目标奋勇前行,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抓,盯着抓,抓到底,切勿朝令夕改,切勿一届一个思路,一年一个口号。

  (二)加快振兴发展,需要闯出一条新路子。训词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排难创新”。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一直依靠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才取得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胜利,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中共巴中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提出“走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绿色发展新路子”、“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创新,激发机制高效创新创造的发展活力”,就是在探索巴中作为经济后发特别是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的现实情况下,如何通过改革创新,克难攻坚,闯出一条振兴发展的新路子。要紧盯“绿色”,探索创新发展路径,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及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确立的“川东北经济区重点培育……绿色食品、旅游康养等产业集群”的重大决策部署,立足巴中自然生态优良,绿色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一、二、三产业都应重点围绕“绿色”做文章,发展生态种养殖业,绿色产品加工业,以及生态旅游康养等服务业。这就要求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传承当年红军“排难创新”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实行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机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定排除一切困难的决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排除影响发展的困难和障碍,大胆闯,大胆干。积极创新发展理念、政策举措、发展模式和方式方法,闯出绿色发展新路子,释放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开创建设发展新局面,取得振兴发展新成效。

  (三)加快振兴发展,需要担当实干的奋斗精神。“奋斗”是红四方面军英勇无畏、顽强斗争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正是这种勇往无前的奋斗精神,使红四方面军通过顽强的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幸福都是奋斗得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同样,加快巴中振兴发展,绝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要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勇于担当,务实奋斗。上世纪九十年代,巴中人民传承革命战争年代英勇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巴中精神。当下,我们要继承好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大力弘扬“苦干实干、创新创造”的时代精神,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扑下身子抓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钉好巴中基础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社会治理等一颗又一颗的钉子,加快振兴发展。为激励党员干部勇于担当、勇于负责、勇于奋斗,市委鲜明提出“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为干事者撑腰,为负责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广大党员干部要消除思想顾虑,杜绝消极不为、慵懒懈怠的风气。强化奋斗意识、奉献意识,勇于担当作为,为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不懈奋斗。

  (四)加快振兴发展,需要凝聚团结协作的磅礴力量。川陕苏区军事斗争、土地革命、经济建设的伟大胜利,是军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红四方面军团结依靠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结果。“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出凝聚力、战斗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党的团结统一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决定力量。当前,巴中振兴发展如火如荼,更需要全市各级各部门、广大党员干部、社会各界传承红军训词“团结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市委的发展战略和决策部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同心同德、合衷共济抓好各项建设、发展、任务落实落地。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既要搞好内部的团结,凝心聚力抓好本职工作,更要摒弃各自为政的思想,加强地区、行业、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共同发展。要扩大开放合作,用好用活市内市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深与发达地区的对接合作,持续加强协同发展。要注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力量,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方面要善于汇聚民间力量、社会各界力量 共同参与,团结依靠全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加快建成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

  (作者单位:中共巴中市委党史办公室、巴中市地方志办公室)

责任编辑:党史文献网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主办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商业后街3号
蜀ICP备120090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