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史文献网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新时代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思考

  

  曾富民  祖军  帖君帮

  内容提要: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回顾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历程,以改革开放为界分为“两个转型”,从中得到关于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启示,以此思考未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走向——全球化的视野、更加包容的姿态、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

  意识形态为获取人们的信任和认同,总是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去证明它的唯一正确性、合理性和合法性,使人们情不自禁地接受并承认,并内化成人们自觉的行为。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引领社会全局、凝聚民众认同、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应对国际国内发生的深刻变化,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两个”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快速而深刻的转型,当代中国正处于一场由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引发的巨大社会转型期,这已成为社会、学界的共识。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伴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乃至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变化,当然也伴随着意识形态的转型和变化。但是,意识形态的转型并不是性质的转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其共同的理想和终极价值目标从未改变,转变的只是理论研究和宣传形式的创新方式、意识形态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法规政策的完善等方面的具体内容。“意识形态转型”一说,是基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社会现实背景提出这一问题,是中国社会的转型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前提和必要性依据。

  对意识形态的转型历程的划分,学术界的研究大致倾向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线,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我国学者郑永年认为, 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经历了从毛泽东时代的意识形态(尤其是非理性的意识形态) 治国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利益治国,再到二十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的复兴,中共十六大以来有关方面正试图构建一个以“和谐社会”概念为核心的新意识形态过程。赵德江认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转型,经历了革命型到建设型再到和谐型的两次历史性转换: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属于革命型意识形态,建设型意识形态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从党的十六大到现在基本上属于和谐型意识形态。参照国内学者关于意识形态转型历程的研究,笔者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型历程大致划分为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

  (一)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建国初期,虽然当时的中国还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国际环境相对封闭,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制度,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空前的广泛认同,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是中国共产党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形势的变化给实践和理论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时代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丰富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广大民众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普遍信仰和高度崇拜转化为积极生产和生活的动力源泉, 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自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社会主义政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这时候本应该继续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但我们却一步步走向了相反的方向,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领域引发了各种偏离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运动:反右扩大化、“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大规模的激进社会运动,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不良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导致了整个社会陷入持续十年的浩劫,整个社会陷入动荡混乱之中,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损失。

  考察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段时期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历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核心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由于对客观形势缺乏正确的估计和判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失误,主要表现在:封闭排外的单向思维和绝对化的思维,过于夸大意识形态的作用,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扩大化等极“左”思潮泛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充斥着意识形态的斗争,以“斗争”为主题的意识形态成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发展都造成了很大影响。

  (二)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至今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在这个具有浓厚意识形态氛围且意识形态具有左右国家政策的国家里,变革僵化的传统意识形态就成了当务之急。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实现了正确的转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时期,“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的相继完成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丰富和发展,当前,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源泉。

  应该说新时期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型始于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缔造者,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开创性和长远性的思想理论,这些重大理论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引了方向。而在意识形态领域也逐步实现了“解放思想”,抛弃了一元化的意识形态,为多元社会价值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从“革命”向“建设”的重大转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基于国际国内的新变化,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改革开放的洗礼下变得越来越开放。高度开放的社会经济环境,也使得各种利益激荡,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执政党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理念,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继承,同时也赋予了“世界历史”理论新的时代内容。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经验或教训给当前和未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借鉴。在40 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中,破解了许多重大的难题,然而仍有一系列更深层次的矛盾和更困难的问题有待解决,并且在不断的发展的过程中又增添了更多的新问题。

  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转型历程的重要启示

  (一)科学定位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

  归纳以上我国意识形态的转型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在以改革开放为界的两个历史阶段,意识形态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主线”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本应在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经济建设,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然而,由于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夸大意识形态的作用,过于使用其批判的功能,把阶级斗争视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任务,发动了一系列激进的社会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给社会主义的建设蒙上了一层阴影,直接导致国民经济后退至少二十年,同时造成了一系列的冤假错案,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开展。这一历史教训给了我们深刻启示,意识形态只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服务于社会现实的发展,并不能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去抓。因此, 正确科学的定位意识形态的作用,就是要在现今和未来的发展中,仍然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线不动摇,意识形态的作用要以促进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们日益多元的诉求等社会现实的需要为目标,以增强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二)与时俱进,增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大凡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是灵活的,以便能得到新的团体的忠诚拥护,或者作为外在条件变化的结果而得到旧的团体的忠诚拥护。”主流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面对变化的社会环境,需要与时俱进的调整原有意识形态的内容和形式,剔除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想观点和主张,并及时地总结实践中的新经验,特别是借鉴他国意识形态的有益成分,以补充和完善、丰富和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以适应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和人们日益丰富的利益需求,应对其它意识形态的挑战。回顾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进程,每一次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大发展,都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与时俱进的调整意识形态工作的机制、方法、载体以及实现途径,以更好地解释和回应现实世界的需要,解决和处理社会遇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以更加有效的方式赋予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的品质。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中,站在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根据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实质、意义等问题。因此,面对社会现实变化带来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与时俱进,增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

  (三)注重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2013 年8 月19 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无论是阶级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阶级利益、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念的社会意识形态,但无论在什么社会里,占主导地位的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要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 就必须牢牢把握无产阶级政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因此,注重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至关重要。

  自执政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问题,这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自执政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党委宣传部,在意识形态部门里也都建立有党的组织,用以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力地加强了各级党委宣传部和各部门党组织的直接领导。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在理论内容、宣传模式、传播媒介和手段、受众群体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是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仍带有一些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出现了如政事不分、党政不分、党直接干预经济等问题。注重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首先要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对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新兴媒体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规范,保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对各种错误思想意识和政治观点进行批判和反对; 同时,开展舆论监督,整合舆论阵地,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关注和解决人民重点关心的问题,抵御来自国内外敌对分子的意识形态攻击,继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科学定位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与时俱进, 增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注重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都是为了保证以人为本的利益取向的实现。自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人民始终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以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建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虽然在文革时期发生的“阶级斗争扩大化”事件, 严重侵犯人的基本权利,对党的执政地位、社会和谐、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等都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但建立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反思文革的基础上,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之一;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得到进一步演进和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当前,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整个社会的深刻改变,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新的历史条件下,主流意识形态只有更加凸显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才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三、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走向

  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也同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与整个世界的前途命运日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给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更多的是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否则我们就不能更好的前进。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

  回顾我国意识形态的转型历程,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历程中,为当前的困境找寻出解决办法的有益启示,为未来主流意识形态的走向提供宝贵的借鉴。同时,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我们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思: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无法解释当前面临的新的问题时,我们该在哪里找寻出路?过去在意识形态领域上出现的一些错误,仍然未能以客观的姿态进行正面的回应和反思,如何给历史和人民一个交代?中国共产党面对新的时代背景下, 如何转变执政理念,兑现对人民大众的承诺?如何满足民众日益多元的诉求?共产主义的最终理想是否能实现?新的历史条件下,整个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动、当代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现实背景,给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带来很大的挑战;加之主流意识形态自身建设上的问题,理论研究的不足、远远滞后于社会现实的发展等,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该何去何从?马克思主义具有历史的深远眼光和世界的全局眼光,因此,笔者认为,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以全球化的视野、更加包容的姿态、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去思考和观察世界发展和中国发展的问题,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

  全球化的视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我们已经进入被全球化深刻影响的时代, 全球化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以及增强综合国力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影响,而同时,全球化也使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价值理念相互激荡和交融,各种意识形态不断交锋和斗争,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极大挑战。面对全球化的潮流,主流意识形态是主动融入还是被动接受?是以开放的姿态适应还是以排外的思维一味封闭?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回避的话题。历史的教训一次次警醒我们,封闭排外、闭关锁国的结果只能是被动挨打、甚至亡党亡国。而马克思具有的世界历史眼光也给了我们宝贵的启示:主流意识形态要主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在与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中,吸收其他思想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成果,不断更新和完善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形式等;同时,将中国的发展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里,就要把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全人类的普遍利益相统一,把握和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命运,促进全人类文明的繁荣和进步; 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全球化并不是西方化,主流意识形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依然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警惕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社会主义中国的图谋。

  更加包容的姿态。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同时民族众多,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文明以海纳百川的包容姿态,在与世界文明的碰撞中、以及各民族不同文明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积极汲取各种不同文明的优秀成果来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连绵不绝。可见,我们中华民族在对待外来思想文化上一直是具有包容的历史传统。新时期, 国内国外环境的变化,出现了许多除主流意识形态以外的其他意识形态内容,即非主流的意识形态, 非主流意识形态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其深刻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根源,因而,正确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建国初,我国为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实现思想意识领域的绝对统一性,曾一味的否定、排斥和反对非主流意识形态,因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动荡,而且, 这样的方式方法也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发展,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所以,对待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包括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西方的价值观念、以及当前社会转型所出现的新的意识形态,我们要以更加包容的姿态进行合理的吸收和引导、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交流和对话,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的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加思想的共识。

  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和谐社会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在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在党的十六大以后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相处为目标指向,以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深化了对和谐社会的认识。然而,当前社会仍存在有违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为推动经济的发展,坚持“唯GDP 论”的发展模式,社会上形成的追逐金钱和物质、“一切向钱看”“利益本位”的基本价值取向,给生态环境、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等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状态,与意识形态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未来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中,秉持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中共苍溪县委党校、中共苍溪县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党史文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