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新时期四川旅游产业发展
文/刘全 文学菊
旅游业作为横跨多领域的综合产业,具有带动性强的特点,是战略性强、乘数效益大、综合效益好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既可以带动投资、扩大消费、拉动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增加就业、促进扶贫脱贫、改善民生。
四川地处中国西部、长江上游,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大省。境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巴山雄秀,蜀水清隽,川菜热辣,川酒香醇,川茶芬芳,川剧高亢,世外桃源的环境、悠然恬静的生活、多民族文化的交融,让这块土地拥有了众多令人赞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从而奠定了四川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但与此同时,四川旅游资源开发成本高,基础服务设施滞后等因素又长期制约四川旅游业的发展。新时期,省委、省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制定了发展旅游产业的相关战略举措,加速提升旅游竞争力,推动了四川旅游业飞速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为全国旅游业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从改革开放开始至上世纪末四川旅游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四川旅游业结合实际省情,不断突破,从接待型事业向全省经济支柱产业发展,实现了快速发展。
(一)四川旅游业的起步(1978—1983)
在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四川旅游业与全国旅游业一样,实际充当了先试先行的改革先锋。早在1978年1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决定发展我国的国际旅游事业。3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外交部《关于发展旅游事业的请示报告》,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改为直属国务院的管辖,理顺并加强了对旅游的管理。从1978年10月到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先后在黄山和崂山等地5次集中、系统地谈了发展旅游业的问题。期间,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旅游业迅速释放出计划经济时代完全没有的活力。同时,紧闭了多年的国门打开后,大批的出于对中国好奇或爱好旅游的国外旅客前来中国参观游览。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景点奇特,自然成为部分来华游客的游览地,但当时全省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建设落后,旅游供给严重不足,形成了供不应求的旅游卖方市场,这种经营环境成为四川旅游业得到高速发展的巨大动力。
在此背景下,四川省旅游业的兴起从一开始就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1978年2月下旬,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在成都召开了第一次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与侨务工作会议合并召开),讨论了四川省发展旅游事业的准备工作;同年3月,组建了中国国际旅游社成都分社、四川省中国旅行社,负责海外旅游者在四川旅游的接待工作;4月,省外办设立了旅游处,挂省旅游局牌子,由省外办主任兼任旅游局长,省外办行使旅游管理职能。10月,省委进一步部署了旅游起步与发展的工作重点,确定全省的旅游起步要抓规划、抓宾馆建设、抓人才培养三件大事。期间,省委及时做了四项重要的决定:一是成立四川省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统一管理全省旅游事业;二是将成都锦江宾馆归划省旅游局管理,四川省有了第一个涉外旅游饭店;三是建立四川省旅游学校,1979年10月8日省旅游技工训练班正式开学,这是全国第一批成立的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四是制定并实施了“以旅游养旅游”政策①,确定旅游收入从1980年起3年不上缴省财政,并由省财政拨款解决一些新开放景区必需的维修整治和旅游城镇街道设施建设。
在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政策的保障和推动下,四川省对外旅游接待工作有序实现了逐步开放。在扩大旅游开饭范围上,1978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都、重庆两市为甲类开放地区,外国人持本人有效证件或居留证即可前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最早对外正式开放的地区。1979年,又批准乐山、万县、峨眉列为乙类地区,外国人经批准后可去工作、旅游。1982年,四川增加新都、灌县、忠县、眉山、云阳、奉节、巫山、大足为乙类地区(1984年,乐山市、峨眉县、大足县升为甲类地区)。在景区接待能力建设上,全省一方面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配合,抓紧整修旅游景区和改善食宿条件,一方面抓紧选调翻译导游人员,进口空调汽车,以保证旅游接待需要。在国家旅游局和国旅、中旅总社的支持下,到1979年,四川省旅游行业职工达1400余人,涉外饭店接待床位1167个,旅游汽车100辆,全年接待了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外游客和华侨、港澳同胞旅游者17595人,旅游收入635万元(外汇券人民币)。外国旅游者和海外同胞到四川观光,普遍多对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乐山大佛和风景秀丽的青城山、峨眉山,以及沿线的大量珍贵文物古迹称赞不已,也为四川的美味佳肴和风土人情所吸引。
起步阶段,全省旅游行业以一种百废待兴、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加快改革和建设,省委、省政府也以持续加强的力度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从1979至1983年间,四川省旅游系统创汇从202.5万元增长到730.7万元(外汇券人民币),增长3.6倍,这一时期四川省旅游处于以接待创汇为主要特征的初创阶段,取得的主要成就是初步形成了旅游管理体系,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和涉外旅游接待基地,实现了旅游由接待事业型开始向经济创汇型转轨,但尚未成为独立产业。
(二)四川旅游产业的初步形成(1984—1996)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省委、省政府也做了相应部署,这进一步解放了束缚四川旅游业发展的各种旧思想观念。同时,经过改革开放6年来的发展,旅游消费逐步兴起,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四川省旅游业进入了产业化发展阶段。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逐步意识到,发展旅游是增加财政收入和实现外汇增长的有效途径,一些旅游业发展得好的地市已经有了将旅游业做成产业的意识。
为了适应入川游客数量逐年剧增等市场新变化,进一步加快全省旅游业发展,省政府于1984年7月决定将省旅游局从省外办分出,行使旅游综合管理职能,并重新组建为“四川省旅游总公司”,统一管理省属旅游企业、事业单位。
从1985年起,全省入境旅游出现了淡季缩短、旺季更旺的新局面,旅游人数的大幅度增长,旅游设施不足的问题也随之显露出来。由于国家允许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采取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五个一起上”、“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资一起上”的原则,使旅游业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多元化。同时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地方经贸活动的日益兴旺,地方和部门筹资新建高档次宾馆饭店的积极性普遍高涨起来。由此翻开了四川省旅游设施建设新的一页。1986年,四川省政府进一步加强了旅游事业的领导,批准了《四川省发展旅游事业的“七五”规划》,成立了四川省旅游协调小组,由省长亲自分管旅游工作,加强旅游统一规划、协调和指导,加大了旅游项目建设投入和海外宣传促销,旅游业得到了持续发展。同时,四川省加大了对外宣传促销力度,先后到日本及英、德、法、美、加等欧美主要客源国的旅游展销会参展,扩大了四川旅游的省外影响。
1987年开始的随后两年,国内政治局势发生变化,四川旅游业出现了第一个低谷时期。1988年,由于西藏发生骚乱,限制旅游者入境,使成都——拉萨旅游线的客源锐减;1989年的政治风波,导致来川游客大幅下降,直到9月下旬才逐步回升。1990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全省旅游的大幅度攀升,创造了12年来旅游发展的最好成绩,当年全省接待海外游客19.4万人次,旅游创汇1.72亿元(折合0.36亿美元);国内游客2330万人次,回笼货币14亿元。四川旅游业经过12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经营规模和设施条件都具备了一定的水平。
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开启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随后,四川省作出了“一条线”发展战略,即以成都为中心,优先发展从江油到峨眉山这条线上的四个市级所管辖的十多个县(市、区),使其在经济发展上加快发展,在改革开放上先行一步。“一条线”战略所涉及的地区正好就是四川旅游业起步较早、发展势头较好的核心区,省计委、经委、外经委、国土、财政和税务等部门为这一区域的旅游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扶持政策,为区域内旅游业快速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带动全省旅游业取得了飞速发展。1993年省政府批准建立四川旅游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发展旅游业和开发短线旅游产品,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效益好、创汇能力强的项目,由省旅游局、省财政厅共同审核、集中管理、有偿使用、滚动发展。1995年5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双休日”制,使在职职工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有效地刺激了社会消费,也为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极大地促进了四川省国内旅游的发展。
在诸多利好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四川旅游业在“八五”(1991~1995)期间迈上了新台阶,以旅游开发作为带动四川省交通事业发展的牵头项目:一是开通九寨沟、黄龙景区的进出交通;二是积极向国务院相关部门申报,成功将成都双流机场辟为国际航空港,增开成都至广岛、新加坡、曼谷等地的直航包机;三是着力开发乐山峨眉旅游区、九寨黄龙旅游区、温江金马旅游区、龙泉“阳光城”、广汉三星堆等五个旅游区;四是在香港、日本、纽约、洛杉矶、巴黎等地以合办、联办、代理等多种形式建立旅游窗口企业;五是重新制定和修改四川旅游业发展的“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六是进一步完善“老三线”(长江三峡、乐山峨眉山、成都至拉萨)旅游线路,积极推出“新三线”(川南旅游线、三国遗踪线、熊猫观赏线);七是在1992年完成了对旅游商品开发的总体规划。同时,全省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大大提高服务质量,适当下放了省内有条件的二类旅行社外联组团,扩大接待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
1994年发生的“千岛湖事件”,使台湾,东南亚、日本、欧美市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并影响到四川旅游产业其后两年的发展,四川旅游业出现第二个低谷时期。据统计,四川省1995年被退团564个,共14347人,资金损失达当时估算为6531万元,对全省旅游发展影响巨大。1996年略有恢复,但随后的1997年,四川旅游业再受重创。1997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做出了《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重庆直辖引发四川行政区划出现重大调整,四川生产力布局及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重庆旅游从四川划出后,四川省旅游外汇收入在全国排名从第12位下降为21位。长江三峡旅游线一直是国家旅游局和省旅游局向海内外推出的主打产品,从四川划出后,使四川省接待能力大为削弱。
(三)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1997—1999)
20世纪末期,中国旅游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对旅游业而言,1999年国家实行每年3个连续7天的长假的节假日制度,每个长假掀起的旅游消费热逐渐成为新亮点,被称为“旅游黄金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旅游的发展。为适应这一发展变化,同时应对因重庆直辖而出现的谷底,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举措:
一是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培育。面对世纪之交的机遇和挑战,省委、省政府于1997年6月9日发出《关于印发〈四川省国民经济跨世纪发展战略〉的通知》,将旅游业与电子信息产业、机械冶金工业、建筑建材业、饮料食品业和化学医药工业,作为四川国民经济跨世纪发展战略中的“六大支柱产业”。199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决定》,在此前已将旅游业纳入“六个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以专项决定来进一步明确旅游业发展的问题。该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旅游经济大省的目标,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四川省旅游业也从此开始了从一般产业向支柱产业的战略性转变,全省掀起了发展旅游的热潮。省人大于1997年10月17日颁布了《四川省旅游管理条例》,推动全省旅游业发展步入依法治旅的轨道。全国还率先与世界旅游组织(WTO)合作,编制了《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重新对四川省旅游发展进行了定位和科学规划,全省各级财政从1998年起都安排了旅游专项资金,并逐年有所增加。
在出台扶持政策、规划调整和管理条例等工作后,四川省自1998年起,从创新旅游管理机制入手,加快旅游市场开放步伐,拉动四川旅游产业新论的快速发展。期间,标志性工程是四川在全国率先成功探索了旅游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经营模式,形成了在全国有示范作用的“碧峰峡模式”。
碧峰峡风景区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幅员面积2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0%,景区潜力巨大,但开发成本也很高。地方政府拿不出资金,因此一直没有开发。1998年1月,雅安市打破常规思维,与成都万贯集团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在雅安市政府的监督下,依照保护、开发、建设、利用的原则,由万贯集团出资独家开发碧峰峡风景区,期限为50年,在此期限内,万贯集团付资源保护金500万元。合同生效后,碧峰峡景区经过11个月的打造和开发,于1999年12月正式建成向游人开放,且深受游客好评。碧峰峡模式的出现,打破了我国传统旅游资源国有国营的惯例,是我国旅游资源管理体制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冲击,在旅游界引起广泛而激烈的争论,并成为许多景区学习的典范,也有力促进了四川旅游的改革发展。
二、新世纪以来四川旅游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并逐步壮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四川旅游业在规划、资金、政策等一系列部署展开后,形成了全国闻名的“四川模式”,同时抗击了重大自然灾害,呈现出V字型轨迹,整个产业逐步进入了持续高速发展期。
(一)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旅游产业升级(2000—2007)
2000年,国家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为四川省旅游业的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前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省委七届七次全会把旅游业确定为西部大开发中加快发展的支柱产业,连续出台一系列旅游文件:2000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决定》(川委发〔2000〕48号),2003年出台《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川府发[2003]19号),2007年出台《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决定》(川委发〔2007〕26号)。
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国家旅游局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总体目标,四川省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这一目标,决定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探索和建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四川旅游业发展模式,加快实现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
一是建立高规格的旅游产业推进工作机制。四川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发展旅游业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突出位置,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精心组织实施。省委书记、省长高度重视和亲自带头抓旅游业的发展,每年涉及旅游的批示达到五六十次,并多次亲自深入景区调查研究,解决旅游发展的重大问题。把全省旅游发展目标任务落实到各市州和相关部门,纳入目标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形成了党政全力推动、部门密切配合、上下整体联动的旅游工作格局。
二是创新举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举全省之力推动各地旅游业快速发展。2003年后,四川省连续多次召开了高规格、大规模的旅游发展大会和冬季旅游发展大会。通过召开旅游发展大会,让国内外关注四川的旅游,促进举办地基础设施和旅游环境迅速改善,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四川旅发大会有以下几个特点:在办会方式上,实行申办制;在会议内容上,每届大会确定一个主题,如生态旅游、入境旅游、都市旅游、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等;在办会形式上,将旅发大会与旅游推介会、交易会、洽谈会、研讨会和节庆活动融为一体;在办会目的上,把旅发大会作为推动当地旅游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乐山、阿坝、雅安、宜宾、凉山等市州通过承办旅游发展大会,不仅提升了旅游发展水平,而且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面貌的迅速改观,使当地旅游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都向前推进了五到十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强化规划引领,推动全省旅游科学有序开发。全省按照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规律,要求各地政府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来指导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有序开发,抑制无序竞争。2002年后,四川省组织编制了《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报告》、《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报告》、《四川“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新五大旅游区规划建设方案》和《新五大旅游区建设试行标准》等一系列法规性文件,并全面启动了新五大旅游区建设工程。期间,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红色旅游规划工作,会同省发改委筛选上报了106个红色旅游规划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四川省也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红色旅游开发试点省份。
四是全力打造旅游精品,提升四川旅游的市场竞争力。2003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全面实施旅游精品发展战略,依托我省具有世界遗产价值的珍贵旅游资源,规划建设五大精品旅游区:中国第一山国际旅游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卧龙大熊猫生态旅游区、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和都江一青城山旅游区。2003至2007年,四川省共在这五大精品旅游区投资250亿元,建设项162个。2006年,四川省推出了“十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新五大精品旅游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蜀南竹海石海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和“两湖一山”休闲度假旅游区。
五是因地制宜,发展四川旅游两大新亮点。首先是围绕农业大省,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品牌。四川的休闲文化历史悠久且素负盛名,以农业休闲观光为主的“农家乐”这种现代乡村旅游形式,起源于成都市郫县的农科村。经过新世纪以来几年的培育发展,四川2006年“农家乐”旅游经营户已达到19966家,接待旅游者10905. 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 93亿元。“农家乐”已经成为四川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是农民群众增加收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同年,成都市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其次,依托四川丰富的革命文化历史,着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省委、省政府组织编制了《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和《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四川省发展红色旅游要突出打造“伟人故里”、“长征丰碑”、“川陕苏区”三大红色旅游品牌,“重点培育六个红色旅游片区、推出八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开发建设三十六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发展思路,红色旅游已成为四川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经过几年的发展,四川旅游业成为这一时期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从2000年到2006年,四川全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从24万人增加到近40万人,涉旅从业人员从110万人增加到180万人,全省旅游新增就业人员占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的三分之一。到2006年,四川省旅游增加值258亿元,旅游业及带动相关行业增加值则达到了1000亿元,占全省GDP的11. 4%。十七大前,四川省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仅次于上海、广东、北京、浙江和江苏,已跃居全国第六位,在中西部位居第一。
(二)成功应对汶川地震并完成灾后重建(2008—2011)
2008年5月12日,地震灾难袭击了四川汶川地区,作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四川旅游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巨大的影响,全省旅游业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48亿元。地震还在等一段时内动摇了游客来川旅游的信心,乃至影响了全国旅游市场。2008年,全省旅游业在抗击多重灾害影响下,实现旅游收入1091.52亿元,同比下降10.3%,成为改革开放后四川旅游业发展的第三个低谷,并且是罕见的负增长。
面对汶川特大地震带来的,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全国人民、援建省市和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下,特别是在国家旅游局的支持帮助下,四川积极应对,科学决策,以恢复市场信心、重塑旅游形象、重振旅游市场为重点,迅速化危为机,在旅游业恢复重建中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旅游业恢复重建模式。采取的主要措施体现在四个方面:
1、坚持实施政府主导战略统筹整个旅游业恢复重建。旅游业的灾后恢复重建中,全省坚持运用好“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重建战略和模式,科学制定规划。全省利用重建机遇,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要求,完成了《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2008-2010)》和六个重灾市州的灾后旅游业重建分区规划,为旅游业的恢复重建明确发展方向和具体项目。
2、坚持以市场恢复为关键破解旅游业恢复重建的难题。地震灾难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灾后旅游信心的恢复比物质重建更为艰难和重要,为此,四川旅游行业一是及时做好市场恢复重建计划,在深入搞好市场调研、把握市场需求变化的基础上,分别制定了市场恢复振兴和整合营销计划,针对不同客源市场,制作适合市场需求的宣传资料。二是实施让利振兴旅游市场,积极开展危机营销、感恩营销、事件营销、网络营销等,全省21个市州都实施旅游“价格洼地”优惠政策。如成都市免费向海内外发行2000万张价值1.2亿元的“熊猫卡”;阿坝州向省外赠送18万多张门票;峨眉山等全省数百个景区实行价格的优惠并在5月12日当天免费向游客开放。三是创新旅游宣传促销工作,积极打破旅游信息不对称,及时传递四川旅游依然美丽安全的准确信息,消除游客心理阴霾和重振市场需求。
3、坚持恢复与提升并进为目标增强旅游业持续发展能力。四川旅游业的恢复重建坚持不仅是简单的恢复,而是立足新的提升和振兴,一是打造地震主题的新旅游热点景区。其中,汶川水磨镇仅佛山市对口援建就投入援建资金10.71亿元,打造出一个全新的以生态和西羌文化主体的“中国最美羌城”。二是提升改造老景区,运用灾后项目重建资金、对口援建优势,对老景区高起点、高水平重建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对地震灾害形成的新旅游资源,高标准规划建设成世界罕有的地震遗址遗迹线路产品,推进灾区旅游产业升级。三是立足增强灾区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积极推动实施旅游人才培训、A级旅游景区创建、新旅游精品线路推出、加大宣传促销和开发旅游商品等“灾区旅游新五大行动”,培育地震灾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灾区旅游业持续发展能力。
4、坚持以企业重振为重点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恢复振兴旅游业的意见》及《关于做强做大旅游企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性投入夯实旅游发展基础、加大税收信贷支持力度增强旅游市场主体活力、打造竞争优势鼓励旅游消费等27条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重点扶持和培育64家旅游骨干企业,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外资旅游企业,加大对扶持旅游骨干企业和旅游企业小巨人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
四川旅游产业在3年灾后重建后,基本完成了新一轮产业升级和产业整合,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以更为稳健的步伐迈入新一轮的改革发展。2010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886.09亿元,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数三大指标,与震前2007年相比,分别增长54.9%、57.8%、46.2%。
(三)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旅游目的地(2012—)
“十二五”中期以来,四川旅游发展基础条件更加成熟。尤其是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以来,全省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定力,坚定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经济保持平稳健康较快发展,这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此背景下,四川把旅游业放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重要位置,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推动全省旅游业保持强劲发展态势,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正在加快实现。
1、加快推进旅游改革,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四川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研究制定《四川省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导成都、峨眉山等地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同时,不断强化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综合协调职能,全省旅游发展资金从2011年的1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亿元。积极支持各地“先行先试”,推动广元、阿坝、乐山等市州成立了市级旅游发展委员会,进一步强化了旅游综合管理协调职能。省级层面,正在推动省旅游局升格为省旅游委,强化其综合协调职能。
2、加快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把抓好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工作重要内容,创新产业促进机制,着力实施四大工程:一是实施特色旅游目的地品牌工程,着力打造以成都为中心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加快推动大九寨、大峨眉、大香格里拉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推动雅安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推进中国最美景观大道—G318/317川藏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积极创建最具魅力、最具活力的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实验区。二是实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务实推进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大行动,全省重点旅游目的地新建和改造提升1000座旅游厕所。推动藏区率先建成一批自驾游营地、318自驾游应急救援平台等示范项目。深化实施G5(108)国道(四川段)智慧旅游带和大九寨环线智慧旅游区域试点工程,实现跨区域涉旅信息共享以及公共假日旅游信息监测预警及时发布。三是大力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实施旅游投资“双千亿”工程,力争每年完成项目签约超过1000亿元,投资超过1000亿元。2011-2014年,实现旅游项目招商签约3363亿元,年均增长19%。四是实施旅游精品提升工程。推动世界遗产地和国家5A旅游景区提升国际化服务标准;积极推进全省国家级旅游资源的产品化,大力开发新产品新业态,推出一批四川特色的康养旅游、研学旅行、低空旅游等示范基地。
3、深化“四川好玩”旅游品牌影响。全省旅游业合力塑造“四川好玩”旅游形象,以大熊猫家乡之旅、成都美食之都、神奇九寨、天下峨眉、香格里拉、318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和南丝绸之路等具有国际旅游目的地品牌为支撑,整合政府和企业资源,加大在央视等国际国内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宣传四川旅游品牌形象。此外,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研究出台外国人入川旅游便利化政策,实施《四川省入境旅游奖励试行办法》,做实北美、欧洲(法国)、东亚(韩国、日本)和台湾营销中心。通过节庆活动把旅游市场的各种要素、各种力量整合起来,提升四川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4、打响“满意四川”服务品牌。着力提升四川依法治旅水平,打造“满意四川”旅游服务品牌,构筑“平安四川”旅游安全保障网。积极推动各地政府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旅游投诉统一受理和旅游违法行为查处信息共享等机制。严厉打击旅游失信行为,建立完善旅游诚信体系,营造文明旅游大环境。持续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测评,建立游客满意度为核心的旅游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旅游国际化人才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开展四川省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加大对各级政府领导、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和旅游从业人员等三类人员的培训力度。
2014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4891亿元,同比增长26.1%;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7.8%,占第三产业的21.2%,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5.14%,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30.86%,旅游税收对全省总税收的贡献率30.35%。四川旅游业在扩内需、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
《世界经济论坛2015旅游业竞争力报告》显示,过去四年全球旅游业平均增速是3.4%,而同期经济增速是2.3%,预测未来五年旅游业的增速将提升到5.2%,所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且下行压力大的情况下,回顾新时期四川旅游产业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特点和经验,对于促进旅游产业助推全省改革发展大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本文刊载于《四川党史》2016年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