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朱德四次华丽转身的精神品格
文/刘 全
朱德同志参加革命近70年,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几个历史时期,从农家子弟一路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者、总司令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崇敬。纵观朱德的一生,他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始终不忘初心,成功实现了四次华丽转身,成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经历最全面的伟人,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朱德同志不断前行、屡次成功转身背后的原因,既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的支撑,也有他个人精神品格力量的推动。红军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同志曾经称赞朱德“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这既是对朱德同志在维护党内团结、促进红军三大主力胜利北上所作贡献的赞扬,更像是对朱德一生精神品格的高度概括。如海度量、如钢意志正是成就朱德四次华丽转身,铸就朱德传奇一生的性格原因。
一、 从农民转变为旧民主主义军人
朱德出生在清光绪年间四川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从小他便经受了无数来自清廷、地主的层层剥削和压迫,甚至亲眼目睹了父亲因家中无力抚养而亲手摔死自己妹妹的惨剧,这一切注定给幼小的朱德心中埋下了抗争的种子,并形成了直面挫折、冷静应对艰难困苦的心态。幼年的朱德进入私塾就受到革新思想的启蒙,初步接触到各派救国救民的思潮,立志要为挽救民族危难贡献力量。
朱德意志坚定,从他小时候读书一事上就能体现。今天,走进仪陇县马鞍镇琳琅村朱家大湾朱德故居,仍可见二楼一方小书桌,书桌紧对的墙壁上开凿了一本书大小的窗洞,窗洞有洞而无窗,这就是朱德小时候看书的地方。为了能找到光线多读书,童年时期的朱德自己动手开凿了他书桌上的这个窗洞,挤出农活、家务之外的时间读书,寻求救国真理。
1906年,朱德在顺庆府中学堂接触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后,进一步坚定了报效祖国的意志。在中学期间,对朱德影响最大的是学校监督张澜先生和教师刘寿川先生。张澜先生是一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学生中经常宣扬旧中国要亡国灭种了,青年人要牺牲身家性命,去救国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思想对朱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刘寿川与朱德是同乡,他给朱德介绍了日本明治维新后政治上的改革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情况,还介绍了孙中山在海外的革命活动情况。在与刘寿川的交往中,朱德意识到晚清内忧外患日益严重,青年人应该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担负起拯救天下劳苦大众的历史责任,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由此应运而生。
在初步比较所学各科目后,青年朱德认为学体育可以增强人民体质,推倒日本人污蔑中国人是“东亚病夫”的蔑视。于是朱德于1907年投考并考入了四川省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在体育学堂里他学习了修身、教育、心理、生理、算术、军事教练和器械等许多新课程,期间,朱德接触了同盟会办的《民报》,逐渐看清清政府专制腐败,思想进一步向旧民主主义靠近。朱德计划先从推广体育、增强学生体魄这项基础工作干起,于是朱德在1908年从体育学堂毕业后回到仪陇县,担任仪陇县高等小学堂任体育教习。但清廷假立宪的闹剧和本质上的腐败让朱德明白单靠从事体育教育是不可能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于是他辞去职务,几经周折于1909年考进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对于这个转变,朱德后来回忆说:“那时我还是一个农民,为了受不住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压迫,就和一些有知识、前进的人参加了新军学校,进了云南讲武堂。我们曾利用了这个新军学校的力量,参加了推翻封建社会的斗争。”为了实现自己的救国梦,朱德对于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和选择,立志做一个能推翻封建社会的军人:“我的志愿老想做个军人,而这个讲武堂,在当时是中国最进步、最新式的了。它招收学生很严格,我竟被录取,非常高兴。”在云南,朱德能接触到的新进思潮主要是同盟会的主张,加上之前在四川已有接触,于是朱德于1909年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在青少年时期,朱德始终以救国救民为目的来选择自己前进道路的,意志坚定,实现了从农民到旧民主主义者的得转变。
二、 从旧民主主义军人转变为共产主义革命者
1911年8月,由于学习成绩出色,朱德从云南陆军讲武堂特别班提前毕业,被分至云南新军左队,见习期满后任司务长。10月,参加云南响应武昌辛亥革命的“重九起义”,从此开始了朱德长达11年为实现旧民主主义的苦闷军事斗争。
正是在旧军事斗争中,朱德认识到旧民主主义救不了中国,也不能减轻人民水生火热的苦难。“重九起义”后,他随云南军政府派遣的援川军入川南支援反清斗争。朱德在军队中积极宣传同盟会的纲领和各地武装起义的情况,给他们士兵灌输进步思想,启发他们的政治觉悟。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企图恢复帝制后,朱德又参加了护国讨袁运动和抗击北洋军阀的护法战争。急于救国的朱德请求北伐,但动荡的局势使朱德陷入西南军阀混战。在连续不断的军阀战争面前,朱德发现北洋时期的军阀混战只会将百姓陷于无穷无尽的兵灾之中,这与他的救国救民意愿截然相反。于是,朱德断然拒绝继续留在军阀打军阀的乱局之中,一段时间内抽身潜心熟读史书,力图从历史兴衰更替、成败得失中寻求一条救国救民的良策。1920年在驻防四川泸州期间,朱德接触到俄国十月革命的一些信息,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一些简单宣传,并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他更加清晰认识到军阀斗争从根本上不是为了救国救民,原先认为的旧军事斗争的办法行不通,必须寻找一条新的救国道路。
1922年夏,为了寻求救国真理,朱德离开刚刚结婚不久的妻子,并抛弃军阀高官厚禄,到北京筹办出国事宜,8月到上海先后会见孙中山、陈独秀等,随后和孙炳文离上海赴欧洲考察。10月,朱德在德国柏林会见周恩来,11月经周恩来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德国期间,朱德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立誓归国后终身为党服务。他还积极组织中国学生会学习党的思想,发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倡导,组织旅德华侨声讨英帝国主义制造的五卅惨案,后赴苏联学习军事。1926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安排下,回国参加北伐革命,7月赴四川万县动员川军杨森部易帜以策应北伐,9月和陈毅一起领导万县各界群众开展反抗英军屠杀中国民众的运动。1926年11月,朱德和杨闇公、刘伯承共同组成中共重庆地委军委会,策划在四川省泸州、顺庆举行武装起义,即著名的“泸顺起义”。泸顺起义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开展军事斗争的一次重要尝试,发生在南昌起义前8个月。1927年8月1日,朱德参加了我党我军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南昌起义,从此中国工农民众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军队,建军节也由此而来。大革命失败后朱德极力收拢、整编部队保留下了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与毛泽东带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朱德自己也从旧军队脱离到新军队中,成为一名真的革命者,一名知行合一共产主义者。
多年军阀战争,多年苦闷彷徨,正是天将降大任前的磨练,磨砺朱德的度量和意志,朱德始终不忘救国救民初衷;期间克服了多少挫折,抵御了多少诱惑,朱德最终远赴重洋找到马克思主义救国真理。正是他钢铁般的意志支撑他一路走向新的救国路,真正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三、 从共产主义革命者到总司令
井冈山会师后,朱德和毛泽东指挥部队多次战胜国民党军的“进剿”、“会剿”,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30年8月,朱德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承担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重任。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朱德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面对战场不断扩大规模的敌军优势兵力,朱德先后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四次大规模军事“围剿”。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朱德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34年10月,48岁的朱德参加长征。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后,作为毛泽东的有力助手,朱德以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职参与了战略方针的制定,并具体指挥红军为之奋斗。他协助毛泽东率红军四渡赤水、三入四川,摆脱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成就了毛泽东一生的得意之笔,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在四川境内的长征中,朱德处境十分困难,但他力克艰险,为维护党和红军统一作出巨大贡献。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在下一步战略问题上,张国焘逐步背离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个人野心膨胀,公然伸手向党要权。8月初,党中央在沙窝举行政治局会议,正式形成北上的战略方针。会后,红一、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路军,右路军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继续北上,左路军以四方面军为主,由朱德、张国焘、刘伯承负责指挥北上,朱德由此展开长达14个月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艰难斗争。先是1935年9月3日,张国焘借口噶曲河涨水拒不率部北上,并公开提出南下川康边。朱德闻讯派人测得河水不深,决定率军东渡。当夜,张国焘扣押朱德,逼迫朱德谴责中央北上决议,朱德坚定地回答:“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决议是我举手通过的,我决不反对它!你愿意枪毙就枪毙,我决不接受命令!”随后,张国焘在阿坝硬逼朱德承认北上是退却逃跑。朱德反击回答:“我是共产党员,党的决议案我就执行,就是杀死我,决议案我也同意。”由于朱德的坚决抵制和个人威望,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始终未能得逞。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朱德及时宣传党中央北上方针,在甘孜会议上,他严肃批评了张国煮的分裂主义错误。几经曲折,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朱德最终迫使张国焘同意北上。朱德同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表现了共产党员坚强的纪律性和我自牺牲精神。后来,毛泽东称赞朱德“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率领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协同国民党军队对日作战,取得平型关等战斗的胜利,尔后指挥八路军各部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和扩大了许多抗日根据地。曾先后兼任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和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指挥所辖部分国民党军队与八路军共同作战,维护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局面。1940年5月返回延安,提出“南泥湾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以打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1945年4至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在解放战争中,朱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47年3月,朱德同刘少奇等组成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到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他亲临华北前线指导作战,取得了清风店、石家庄战役的胜利,开创了攻克坚固设防城市的先例。在战略决战阶段,他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4月和毛泽东一起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渡长江南下的作战命令,最后推翻了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正是因为朱德意志坚定,在长期的军事生涯特别是革命战争的实践中,他才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并逐步形成一整套适合人民军队建设和作战需要的关于带兵、练兵、养兵、用兵等重大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回答了人民军队如何以少胜多、如何由弱到强等核心问题,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四、 从总司令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朱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并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作为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朱德践行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服从党的安排,不断进取,成功转型,在不同岗位上为党和人民继续奉献。
朱德是党的第一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在担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期间,朱德为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组织纪律,克服党内各种不良倾向,保持党的优良作风,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提出了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系统理论,包括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导方针、具体措施与方法、基本原则等内容。留下“如果有一部分甚至即使是很少数的党员有不好的言行,那就会破坏党的战斗力,降低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党内的教育工作与执行纪律相结合”等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和鲜活生命力的光辉党建思想,为党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1956年9月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朱德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1958年1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他不再做下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会议接受毛泽东的这个建议。谁来担任国家主席呢?朱德提议由刘少奇担任。他在12月29日给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和书记处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给我组织部、统战部对二届人大常委提名候选人名单一份,我同意。我提议以刘少奇同志作为国家主席候选人更为适当。他的威望、能力、忠诚于人民革命事业,为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革命人民所敬仰,是一致赞同的。因此,名单中委员长一席可再考虑,以便整体的安排。至于我的工作,历来听党安排,派什么做什么,祈无顾虑。”这封信言词恳切,充分体现了朱德无私的高风亮节和度量胸怀。在1959年4月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73岁的朱德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此后,朱德又连续当选为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前后共17年。朱德在担任委员长后,尽管他年事已高,但仍十分勤勉,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亲自主持了170多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每次会议召开前,他都要对审议的议案和程序,认真地进行研究和安排,并提前到会,详细了解会议的准备情况,同副委员长们商谈有关问题。
期间,为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他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调查研究,包括6次回四川视察,对发展工业、矿业、农业、商业、外贸、财政、交通等项事业,都提出过不少中肯的意见和重要的主张。对于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提出纠正意见。他还多次出国访问、会见外国领导人,增进了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友谊。
在漫长革命生涯中,朱德从不动摇,总是立场坚定,挺身而出,顽强奋斗,表现出革命者的坚强意志。他顾全大局,注意团结,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样的性格特点在朱德个人成长转型、推动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不朽功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