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正文
首批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位于四川省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经两个多月转战西征。12月18日,从四川省通江县两河口乡入川。在其后的两年多里,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境成功开辟了以通江城为首府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区域——川陕革命根据地,先后成立有23个县(市)苏维埃政权,幅员面积4.2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相继组织了创建根据地的反“六路围攻”等战役,沉重地打击了四川军阀的有生力量,歼敌10万余人,取得了红四方面军战史上最辉煌的胜利。
在取得巨大军事成就的同时,战争的悲壮、惨烈,也使红四方面军的伤亡相当惨重。为方便广大指战员就近医治,1933年12月,隶属于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正军级医疗单位——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辗转迁至沙溪王坪村。由于当时条件的异常恶劣、医药及器械的缺乏,不少从战场上转运下来的伤病员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壮烈牺牲。为了纪念这些死难的红军英烈,1934年7月,由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同志亲自设计,建造了“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共集中安埋红军烈士7823人,其中团职以上的40名将领建有单体墓碑。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以大地主王笃芝为首的还乡团准备掘坟毁碑,焚烧烈士棺、骨,当地群众知晓后自发组织起来连夜悄悄将墓碑深埋于冬水田保存下来。1951年,通江县人民政府找到了“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并重新树立墓碑。同年8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到烈士墓缅怀先烈,祭慰忠魂。此后,历经沧桑、三易其名,这座具有重要革命文物价值的红军烈士墓得到妥善保护。1985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扩建为“红四方面军王坪烈士陵园”。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2年,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更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由此,陵园成为全国唯一一处由红军自行为牺牲战友而修建、全国规模最大、集中安葬红军烈士最多的陵园。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元帅、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等都曾先后为陵园亲笔题词。
2011年6月,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同志到陵园拜谒革命先烈时指示:“要按照‘庄严、肃穆、安静’的要求建设好陵园,把王坪村打造成‘文明、现代、优美’的小山村。”秉承领导的关怀,从2011年10月到2012年4月,巴中市和通江县的干部群众发扬“智勇坚定,排难创新,艰苦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举全力完成陵园扩建、总医院旧址群修缮和王坪新村建设。同时,陵园成功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修缮中,按照国家民政部的要求,将散葬在全县23个乡镇的50处散葬烈士墓的17225名红军烈士遗骸,集中迁葬于红军烈士陵园。至此,陵园共安埋红军烈士25048名。2012年5月9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和成都军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修缮竣工开园仪式。
今天,修缮一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更加庄严、肃穆、安静,气势恢宏,主要由铁血丹心广场、千秋大道、英勇烈士墓碑、红军烈士集墓区、无名烈士纪念园、英烈纪念墙、红军烈士纪念馆、总医院旧址群、川陕苏区党的群众工作陈列、“赤化全川”石刻标语、大城寨遗址、王坪新村等组成,总占地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墓区1800亩。陵园先后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卫生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四川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四川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已累计接待海内外慕名前来接受党史教育的党员、干部、群众近900万人次,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发挥了巨大的政治和社会效应。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和王坪新村全貌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修缮竣工开园仪式
铁血丹心广场
铁血丹心广场,占地10000平方米,气势磅礴。广场中央矗立着主题雕塑——铁血丹心,长19米,宽3.2米,高7.8米,基座高1.2米,由19名石雕人物组成,气势宏伟。雕塑生动再现了当年苏区群众送子参军、支援前线、红军将士和医护人员战地救护、英勇杀敌等场景。该雕塑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援建。
铁血丹心雕塑
千秋大道
千秋大道是贯穿铁血丹心广场、集墓区、无名烈士纪念园中轴线的一部分,寓意中国共产党打下的江山千秋永固。大道长425米,共9个纪念平台,341步青石板梯步,与红四方面军总医院1934年1月迁驻王坪村的时间数字契合。梯步最宽处32米,最窄处12米,寓意红军1932年12月入川。
铁血丹心广场与千秋大道
牌坊
陵园牌坊由汉白玉雕琢而成。整座牌坊高12.5米,宽25米,6柱5门设计。上面刻有“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十三个大字,笔力遒劲,结构严谨。整个牌坊雕刻精细,气势非常雄伟壮观。
陵园牌坊
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
1934年7月,西北军事革命委员会为纪念牺牲的战友,决定修建烈士纪念墓碑。墓碑由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同志亲自设计碑体、题写碑名、绘制图案,并请当地有名的石匠镌刻雕琢。同年10月落成。烈士墓碑由碑帽、碑体、碑座组成;通高4.57米,碑帽高0.87米,呈塔状,顶四角微翘;碑身高2.2米,宽0.6米;正中竖刻“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两旁有联,上联为“为工农而牺牲”,下联是“革命的先躯”,横批是“万世光荣”;碑体左右两侧分别镌刻着手枪和步枪实物比例图案;碑座高1.5米,宽1.62米,上面镌刻着斧头、镰刀、五星图案。烈士墓碑前一张石供桌,两侧各安放着一门用石头雕凿的迫击炮。1935年春,红军撤离根据地,以大地主王笃芝为首的还乡团准备掘坟毁碑,焚烧烈士棺、骨,当地群众得知后自发组织起来于深夜悄悄将墓碑深埋于冬水田保存。1951年2月,通江县人民政府原样恢复“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同年8月,王维舟、余洪远等率中央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前来陵园祭扫。1988年1月13日,“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8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
红军烈士集墓
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驻王坪村后,因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缺医少药,成千上万的红军伤病员因伤势过重医治无效而光荣牺牲。最初将烈士一人一墓就地安葬,随着反“六路围攻”战事愈加激烈,转送总医院的红军伤亡人数也逐渐增多。初期,总医院对牺牲的烈士还能一人一棺一墓,到后期,则只能满足二至三人一匣(木匣子),甚至数十人集中掩埋。后来,由于战事紧张,牺牲的烈士愈来愈多,红军只好采取软埋,一穴多人,甚至只能挖大坑集中埋葬,便形成共安埋红军烈士及烈士遗骸7823人(具)的红军烈士集墓,其中团职以上的将领40人建有单体墓碑。
红军烈士集墓
无名烈士纪念园
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战斗的两年多时间里,历经的大小战斗数百次,牺牲的红军将士遍布川陕苏区的山山岭岭,仅通江县就有53处散葬烈士墓。为了能集中缅怀为革命而献身的红军英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2012年2月,通江县将散葬于全县23个乡镇50处17225名红军烈士的遗骸集中迁葬于陵园新建的无名烈士纪念园中。整个无名烈士纪念园占地150亩,呈扇形分布,庄严、震撼、气势磅礴。
无名烈士纪念园
英烈纪念墙
英烈纪念墙位于无名烈士纪念园顶端,总长103米、高5.9米,墙上刻录有7823名在通江战斗期间牺牲的红军烈士的姓名。这些烈士来自全国12个省(市)、49个县,其中军职9人、师职42人、团职152人。
英烈纪念墙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
纪念馆始建于2011年8月,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仿川东北民居建筑风格。馆内陈列主题为“英烈忠魂”。主要是以文物、图片、场景介绍和展示红军将士在无数次枪林弹雨中的浴血奋战和总医院广大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场景、事迹。整个陈展采用声、光、电表现形式,体现“川陕苏区首府,红色悲壮通江”的历史地位。纪念馆由“红军入川,建立苏区”、“血色战地,救死扶伤”、“英烈忠魂,历史丰碑”、“缅怀英烈,继往开来”等四个主题展厅组成,陈展面积5600平方米。第一展厅:“红军入川,建立苏区”。主要展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西征,于1932年12月18日进入通江,解放通南巴,以通江为依托,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期间历史事迹。第二展厅:“血色战地,救死扶伤”。主要展现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期间诞生与发展,与苏区军民团结奋斗,排难创新,为发展红军医疗卫生事业,改善苏区医疗卫生条件,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培养造就医务人才,救死扶伤,作出的卓越贡献。第三展厅:“英烈忠魂,历史丰碑”。主要展现红军将士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期间的英勇事迹,以及修建红军烈士陵园和缅怀革命先烈的相关历史。第四展厅:“缅怀英烈,继往开来”。主要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省、市及社会各界重视、保护、修缮革命遗迹遗址的事迹等。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
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
1932年12月21日,红四方面军抵达通江县泥溪场,总指挥部根据形势发展和战争需要,决定以红10师医院为基础,再从11师、73师医院抽调一部分医务人员,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医院,即红四方面军总医院。1934年1月,总医院迁驻沙溪王坪村。总医院作为红四方面军总部直属机关,编制相当于一个军,承担着领导医疗卫生工作和兼管军、政事务职能,是一个集医、政、军三者合一的机构。院长周光坦、政委曹述臣、政治部主任张琴秋。总医院下设政治部、医务部、总务处和各分医院。伤病员实行连队编制,设1个重伤连、1个干部伤员连、1个休养连、9个轻伤连和2个病号连,平时有3000人、战时有5000以上伤病员,病房分散在方圆10多里的民房内。
总医院旧址群包括总医院院部、政治部、医务部、手术室、西医部、中医部红色卫校和总务处、贩卖部、被服厂、重伤连旧址、轻伤连旧址、木工厂旧址、担架队等旧址,分布在核心墓区周围的17幢农家大院。整个建筑呈三合院或四合院分布,土木结构,清末民初川北民居建筑风格,建筑总面积约2万余平方米。该旧址群是全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红军医院旧址群。现已被列为全国卫生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总医院旧址群
川陕苏区党的群众工作陈列室
川陕苏区党的群众工作陈列室建于2013年,位于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红色卫校旧址内。陈列面积1100平方米。陈列内容分为“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和“鱼水情深”等四个部分。共展出涉及川陕苏区党的群众工作珍贵的实物 26件、图片79张、红军歌谣、红军故事等。展陈全面、系统、完整地反映了川陕苏区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开展方式和取得的重大贡献。在党的领导下,发扬“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苏区军民团结一致,通过开展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有力地保卫了胜利革命果实,实现革命的重大突破和顺利进行。
川陕苏区党的群众工作陈列
“赤化全川”石刻标语
“赤化全川”石刻标语,镌刻于陵园东北3公里处景家塬高25.9米的红云崖上,为全国最著名的红军石刻标语之一。1934年,由时任川陕省委宣传部部长刘瑞龙同志组织镌刻。单字高5.9米,宽4.9米;笔划深0.35米,宽0.9米,最大的笔划里能躺下一个成人;字距7.1米;整个字幅面积为300余平方米,离地高15米。标语字迹工整,笔力遒劲,10多里之外仍清晰可见。作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精品景点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赤化全川”石刻标语
大城寨遗址
大城寨位于王坪后山,有东、南、西、北四道寨门,寨墙、寨门均用条石砌成。始建于宋淳熙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为明末清初白莲教聚居地。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设在王坪时,大城寨曾设有一个分医院。这里也是保卫总医院的一个制高点。今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1座851名红军烈士单体墓和红军住过的“万灵庙”。山崖上刻有“红军精神万岁”石刻标语。站在大城寨上,既可远眺望“赤化全川”巨幅石刻,又可俯瞰红军烈士陵园、总医院旧址、王坪新村全貌。
大城寨遗址
(通江县委党史研究室 供稿)